李均
摘 要:農村教育的成敗,影響著我國教育水平的發展,要發展好農村教育,必須解決好困擾農村教育的諸多問題。只有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農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質才能提高,中國的發展才有后勁,我國才能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
關鍵詞:農村教育現狀;素質教育;品德教育
一、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也是個教育大國,農村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遠離都市的農村,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村,由于歷史的原因,教育水平還很低,近幾年雖有所改變,但教育的整體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存在師資水平不高、教學設施陳舊、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等諸多問題。要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我們必須關注農村教育,必須關注新出現的問題,尋求破解策略,以確保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筆者認為西部農村基礎教育階段存在如下問題。
(一)素質教育——水中望月
素質教育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但是,素質教育在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還是一個很難落實的“口頭教育”。這是因為:
1.師資力量薄弱。由于西部農村基礎條件較差,導致許多年輕教師不愿來此從教,教師數量有減無增,特別是缺乏發展學生特長的音、體、美等專職教師。
2.新一輪“讀書無用論”思想在家長和學生之間形成一定的沖擊,農村學生棄學外出打工,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3.對教師工作的評估存在嚴重的片面性。多數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不重視,仍以學科筆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忽視了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水平。
(二)品德教育——空中樓閣
1.重智輕德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素質教育的掩護下片面追求升學率,減少德育課程、擠占德育教育時間,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仍然是一種不爭的事實。
2.家校結合工作顯得十分薄弱。目前在農村中小學,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子女,單親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養等情況較為普遍,家庭教育這一環節相當薄弱。
3.農村地區品德教育基地缺乏,導致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大。道德說教多,實踐感悟少,直接導致了在青少年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的現象。造成“一個眾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在學校里很聽話,在家里卻很霸道,在社會上很冷漠的雙重性格。
(三)教學方式——老調重彈
教學方式通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種方式。新課程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與個性化,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知識體系,獲得較大程度的發展。教師不再是教材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參與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多,但農村學校大部分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獲得課程資源較難,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理解還不夠透徹。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十分普遍。
(四)厭學情緒——日漸嚴重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感,甚至厭惡與學校、學習有關的一切活動的不良心理。由此導致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棄,學習成績差,進而輟學。學生厭學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內在因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影響也起到消極的推動作用。
(五)“留守兒童”——情感荒蕪
1.學業失教。由于留守兒童大多是隔代撫養,老人們對孩子的作業輔導、督促、檢查一籌莫展。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久而久之,導致學習成績較差。
2.親情失落。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因而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任性孤僻,甚至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
3.道德失范。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他們接受,進而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
二、應對的策略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認為,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真正為師生“減負”
1.要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領導,完善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2.深化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不以學科筆試成績論英雄”,把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作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中心環節。繼續改革和完善招生錄取制度,不要讓高考成為素質教育的絆腳石。
3.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學校要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和考試次數,保證學生充足的睡眠及體育鍛煉時間。
(二)堅持德育為首,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1.加強德育常規教育工作。在內容上,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引導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方法上,以平等、商討的方式,促其加強自我教育,矯正不良行為,完善道德品質;在途徑上,要注意全面推動、齊抓共管,班主任通過組織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任課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生態環境,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3.加強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文化服務、公益勞動、敬老助殘幫困、文明共建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奉獻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1.狠抓學習立師德。一學理論,提高認識。落實學習時間,營造良好的氛圍,開展讀書活動。二學先進,引領前進。組織學習陶行知、葉圣陶等教育家及本地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等活動,對照先進找差距,提升素質共進步。三學禮儀,提升氣質。踐行禮儀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養。
2.加大培訓樹觀念。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要從職業型“教書匠”轉變成事業型“教育家”;樹立正確的師生觀,要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伙伴、朋友關系;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要從以教師為本轉變成以學生為本。
3.錘煉師能育精英。加大教師專業成長培訓力度,提高專業素養。制訂職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堅持專家引領,拓展教師視野;開展教學沙龍,引導同伴互助;組織教師講壇,推廣優秀成果。
(四)關注“留守兒童”,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收集學生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學生發展過程,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注重心理疏導、情感溝通、習慣養成,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信息。
2.建立“代管家長”新機制。班主任、任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當起學生的“代管家長”,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家的溫暖。
3.用真愛感化教育留守兒童。教師要及時與學生溝通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從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做起,并對他們的學習及生活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總之,加快西部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只有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質才能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焦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