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引熱議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引發熱議。以房養老,從金融角度看,是進行“倒按揭”,房屋產權擁有者把自有產權的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綜合評估后,每月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養老金,房主或者繼續居住,或者租住其他更低廉的老年公寓。
葉檀:以房養老之所以難以推進,原因在于房價、老年人退休成本、人均壽命評估問題、風險無法評估。在風險難以定價的背景下,在中國最適合的可能是市場化的以房養老模式。考慮到城市戶籍老人在當地多有一套甚至一套以上住房,發展合規的房租市場,由市場給予老人租金報價,補貼養老金不足部分,租金上下隨行就市。
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核心是政府要加大公共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發展步伐,這是我國政府適應人口老齡化進程、高度重視養老服務的重要信號。但是,一些媒體與公眾卻并未關注其主體內容,甚至將其誤解為政府是在推卸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中的責任,這顯然是極不準確的。
復旦大學石磊:“以房養老”在西方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在中國實行的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制度限制,一,我們有70年土地使用權的制度,而你這個房子本身從擁有使用權到開始“以房養老”已經折損很多時間了。二,現有房屋的將來要依靠房屋養老的人,未來的預期壽命可能還很長,但事實上,在還沒有能夠真正產生反向抵押功能的時候,房子和土地就已經到期了。
周天勇:如果不解決70年房屋產權的問題,“以房養老”都無法操作,就算可以調整為200年或500年也是同樣的問題。總的來說,基本的養老制度還是得先建立比如說養老金制度。政府通過多種渠道來籌集社會保障資,居民按照年限交養老金,退休后,政府再支付基本的養老費用。
易憲容:21世紀以來的房地產價值上漲,讓絕大多數的城市居民有了通過“以房養老”的可能。以一套價值200萬的房產為例,通過反向按揭,每月估計能領取1.5萬的現金。在現在的一線城市,老人擁有價值200萬房產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每月能夠有1.5萬現金流水的退休家庭卻屈指可數。
劉蘊華:此次“以房養老”政策的出臺,可以說是很好地解決老有所養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輕家庭養老的負擔,使養老資金的來源變得更加多渠道化,有效地保證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將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和購房養老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真正實現了養老保險金“從養老中來,到養老中去”的新型循環機制。
上海自貿區正式設立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設立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它采取特殊的監管政策和優惠稅收,對國內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有極大促進作用。
李劍閣:上海自貿區承擔著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行政精簡化四項使命。在目前全球高達5.3萬億美元的日均外匯交易量中,人民幣日成交額已擴大至1200億美元,首次進入了全球十大交易最頻繁貨幣的榜單。相信自貿區這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將成為人民幣可兌換的引擎與平臺。
劉利剛:上海自貿區的建設一定要使中國國內金融改革加速。從一些國家金融改革的經驗來看,建立一個市場化的利率機制,比較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才會產生。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在進行國內金融改革,同時進行資本賬戶改革的過程中,60%的國家都出現了一個國內金融的危機,因此,上海自貿區對中國金融穩定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帶來挑戰。
沈明高:對于跟香港的關系,上海自貿區完全可以高調宣傳自己的角色和未來要承擔的作用,實現改革成功,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對香港來說是最大的紅利。上海自貿區跟香港是有分工的,上海自貿區的特點是開放,是向外,而香港的未來增加競爭力是向內,因此上海自貿區不會取代香港,反而會使香港更具競爭力。
連平:自貿區建設可能帶來的新機遇。第一個是貿易,因為自貿區的改革肯定會使得貿易更加便利化,帶動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出口加工等等這些方面的業務發展。第二個是航運,它會涉及到包括港口、物流等等這些方面行業的發展,會對區域內的產業集聚形成推動。第三個是金融,包括金融的改革,從金融業來看,銀行的離岸業務會得到發展。
吳曉靈:上海自貿區對于中國的意義而言關鍵是兩點:第一,是中國尋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道路,特別是在服務貿易領域和投資領域中要進一步地對外開放。第二,中國未來的改革不是尋求地方的政策突破,而是應該尋求能夠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建設。
邵宇:開展離岸業務這僅僅是第一步,全球的金融中心的發展都是從典型的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分離開始,再就是離岸和在岸的滲透。比如海外居民的錢可以跨過自貿區邊境,投到中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這叫做單向滲透。雙向滲透也就是居民的投資,不管是以公司的形式還是個人的形式,可以到自貿區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