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魏


怎樣才能在股市中不虧錢?如何才能將收益最大化?精明的投資者不僅要看到指數的變化,更要關注整個經濟形勢和股市的內在聯系,通過更多的參照物來把脈未來的行情。
中國股市又一次走到了風口浪尖上,難道股市是看不清未來、只賠不賺的買賣?事實并非如此,隨著股市市值的不斷擴大,股市的行情也并非完全隨機游走,通過研究分析其內在邏輯性,我們仍然能看到股市的未來。
短期:市場在反彈
近來美國傳來諸多的不利消息,使得全球股市陷入諸多的不安之中,歐美股市出現了大幅的下跌,避險情緒上升。但是A股市場的表現卻出現了逆市上揚的態勢。支撐市場有望維系震蕩攀升趨勢不變的因素有兩個。其一,消息人士透露,四大行9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投放約2760億元,超出市場預期。據此推算,9月份金融機構整體新增信貸投放量有望達8400億元。同時,在國慶節前接連實施大規模逆回購操作之后,央行10月8日再度在公開市場進行了650億元逆回購操作,有效對沖了巨量逆回購至4期的影響,維護了國慶節后資金面的穩定。
其二,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報告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將穩中趨緩,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均將增長7.6%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則溫和回升,失業率基本穩定。以上預計,基本上確定了經濟維持了穩增長的趨勢,這無疑大為鼓舞人心。隨著經濟增速企穩回升的態勢良好,有助四季度市場延續保持良好的走勢。
中期:謹慎股票配置
由于中國市場在股利分紅方面相對不足,因此,股價歸根結底是由企業盈利、股權資本的資金成本以及對于企業未來盈利預期三個因素決定的。
從企業盈利來看,雖然A股整體盈利下降并不明顯,2012年為每股盈利0.51元,僅比2011年下降0.02元。但是如果扣除銀行等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其實上市企業的每股盈利已經連續兩年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明顯。其中,創業板的盈利狀況最不盡如人意,不僅連續3年處于下降通道,且下降幅度最大,每股盈利從2010年的0.65元下降至2012年的0.4元。中小板雖然略好于創業板,但是表現仍差強人意,連續2年下降,且跌幅加劇明顯。因此,從整體上看,上市企業整體盈利狀況不佳。
對于A股整體市場而言,股權資金的成本取決于市場的預期回報率,而市場預期回報率則與市場整體流動性息息相關。在中國現行貨幣體系下,基礎貨幣很大一部分來源是外匯占款,其中人們結售匯的意愿與匯率緊密相關。雖然中國的資本項尚未完全開放,但是人民幣匯率仍不可避免受到國際資本流動影響,而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美國。雖然目前中國利率水平相對較高,然而未來一旦美國真正開始著手退出QE,其利率將會繼續上升,中美間利差縮小的結果是,資金將撤出中國,回流美國。
另一方面,中國央行在努力維持資本項的相對平衡,避免過多熱錢涌入或者涌出。在當前的經濟情況下,如果中國熱錢大量流出,就會導致國內大范圍的資產泡沫破滅,出現經濟失血的狀況。因此,央行有意識引導人民幣中間價不斷下降,擴大結售匯差額,對基礎貨幣供應提供正面影響。此外,央行也不希望由于人民幣升值導致貿易順差不斷縮小甚至逆差的情況出現,畢竟中國經濟轉型還未完成,貿易差額一旦發生逆轉,本已低迷的中國經濟恐怕會雪上加霜,因此,中國的流動性不會過度緊縮,資金成本會相對穩定。
企業未來盈利預期下調則是情理之中的事。隨著各大投資機構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速,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中國政府對于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度也在增強,像2008年大規模放水刺激經濟不可能再現,企業盈利預期只能隨之下調。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屆政府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政策。回顧歷史,每次啟動重大經濟改革都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從而導致股市下跌。因此,在企業整體盈利不佳、資金成本相對穩定、未來增長預期下降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在下半年的形式并不樂觀,建議適當減少股票配置。
長期:關注經濟轉型
從長期來看,中國股市是否會迎來新一輪大牛市則取決于中國經濟改革能夠成功,經濟結構能夠成功調整。
通過觀察對比過去7年的上證綜指、1920年~1960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以及1970-2012年日本日經225指數,可以看出,無論是1938年之前的道瓊斯指數,還是1996年之前的日經225指數的走勢,與上證綜指在2005年至今的走勢都極為相似。當時的美國和日本,正是經濟開始經歷一輪高速發展的階段,其股市也隨之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盛宴。
中國股市在過去7年走過的路程正是美國和日本早已走過的老路。但美國和日本的的未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路徑。美國在1940年的低谷之后開始了新一輪高速發展,而日本則在上世紀80年代末達到頂峰后便一路狂瀉,之后在近乎“腰斬”的點位持續徘徊。而這背后的原因,歸根結底仍是經濟的頹靡不振。因此,中國股市的長期走勢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的改革。
如果將時間跨度拉長,可以預見,如果中國經濟能夠轉型成功,那么中國的股市一定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而如果對中國的經濟轉型較樂觀的長期投資者,可以在目前市場估值偏低的情況下逐步開始關注A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