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利
摘 要:“人”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的人包括撰寫教材的名人名家、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各時代的歷史人物,各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學生寫作過程中所描寫的各類人物等。如何讓學生認識這些人,認清這些人的本質?應該用立體化的方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他們,還他們一個真實的面貌,并以此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立體化
一、看名人名家立體化
語文教材中收集了許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我們在欣賞的時候,不妨指導學生評一評名人名家的人格;在學習名人名家寫作技巧的同時,也不妨學習他們高尚的情操。當然,這些名人并不是神,而是實實在在的人,所以他們不可能是“完人”。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教會學生用“立體化”的觀點來看待他們,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分析評判他們。如,陶淵明,后人在評價時,大多從他的田園詩里挖掘他人格的高尚,但我們更應該指導學生從兩面去看人,剖析一下其人性的負面。陶淵明年輕時也有過遠大的抱負,夢想建功立業,展翅高飛。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為現實。“日月擲人去,有志不能靜”(《雜詩》之二),可見他曾經有過功業未盡的焦慮。盡管他后來極力遮掩這一點,聲稱出仕只是為了養家糊口,但我們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經歷了仕途的挫折后,他才歸隱田園,并不是真的忘懷了現實,生來就要做隱士。這一點可以看出陶淵明也有封建知識分子追名逐利的思想。他的“避世”態度,他的田園隱居,正說明了他所遵循的儒家:“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消極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對于名人名家,我們既要贊賞和學習他們的閃光點,又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指出他們的不足,引以為戒。
二、論歷史人物立體化
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也要堅持歷史的、階級的、辯證的原則。首先應該聯系具體的歷史條件去考察歷史人物,其次要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評價古人,再次用辯證的方法去評價他們的作用。我們看待歷史人物時,不能用“好人”或“壞人”來定論,必須從立體化的角度去剖析他們的功與過、得與失、成與敗,還他們一個真面目。如,諸葛亮被譽“千古良臣”的典范,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但在教授《出師表》的時候,學生卻提出異議,他們認為諸葛亮是“蠢臣”,不應該死守蜀國,不應該效忠于無能的劉禪,應該自封為蜀國的君主,重組朝綱,增強兵力,聯合吳國,抗衡魏國,或許中國的歷史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對于這些看法,我們做教師的決不能“一刀切”,全盤否定,而應加以引導,指導學生多閱讀歷史,多聯系史實,從更全面、更立體的角度去批判歷史人物。
指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歷史人物,讓他們站在歷史人物的那個時代,從特定的政治、社會、經濟背景角度分析其思想意義。同時,指導學生跳出那個時代,站在今天時代的制高點上來分析,這樣,學生就不會主觀片面,而會用聯系、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讀文學作品形象立體化
文學作品中認為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征,在指導學生鑒賞文學形象時,不能簡單化和絕對化,而應指導學生透過人物的行為、語言、神態等,認識人物內在的性格特征,并集中、綜合對人物性格表面零散的感性認識,然后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準確地理解人物形象所蘊涵的社會意義,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質。
如,在分析《將相和》中的廉頗這一形象時,我相信絕大多數教師會用“知錯就改”一詞。但我的一個學生卻闡述了他的看法:廉頗誠然有勇于改錯的一面,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他人性中的弱點——嫉妒心存在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雖然他的言語過于尖刻,但這是他人性本質的流露。在課堂上,我對學生的看法持保留意見;課后,我認真思考后,覺得他的看法很有道理,尤其是結合《史記》中其他歷史人物看,哪一個人物沒有缺點?廉頗知錯就改固然是值得贊揚的,但我們不能抹去他人性中的弱點。我們反對模式化、單一化和絕對化的人物鑒賞,也不贊同對文學形象作任意曲解。文學作品的品讀,人物鑒賞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對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獨特理解,并指導他們以一種辯證、客觀、理性的態度,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還原為有血、有肉、立體化的人。
四、寫真人、凡人立體化
閱讀教學中,我們分析人物形象時,常常概念化地給人物貼上一些標簽:正面人物常常是“正直善良”“大公無私”等,反面人物常常是“險惡”“毒辣”“卑鄙”等。好,好到極點,靈魂高尚,精神完美,仿佛是真善美的化身;壞,壞到極點,五毒俱全,惡貫滿盈。而這樣的分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人物的評價。反映到作文中,學生所寫人物都是沒有缺點的“好人”和一無是處的“壞人”。這些人物性格單一,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缺少真情實感,缺少真實性和可信性,更缺少生動性和典型性。如何克服這種寫作弊病呢?
我們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時,首先應啟發、引導學生遵循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常常是善中見惡、惡中帶善。其次要告誡學生,性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展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物性格會因某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最后形成不同于起始的性格。再次,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實事求是的思想,分析作品內容,既談正面作用,又揭示消極因素。最后,指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只有給學生展示“真”的同時也展示“假”,展示“善”的同時也展示“惡”,展示“美”的同時也展示“丑”,學生的思維才會從偏狹走向開闊,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簡單走向復雜,作文選材時才會正視現實,反映真實,作文題材才會豐富多彩,反映出人世的深奧復雜和宇宙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學中,只有教會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去認識,學生才能做出正確評價,才能批判地繼承祖國文化的精華,更好地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華潤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