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土地荒漠化被喻為“地球癌癥”。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近3600萬平方公里。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仍呈擴展態勢。土地荒漠化引發了沙區群眾流離失所、人們生活日益貧困、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聯合國確定的主題是“干旱和水資源短缺”,旨在喚起社會公眾對干旱和水資源危機的科學認識,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和鼓勵公眾參與,推動防治荒漠化的自覺行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在第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來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
防沙治沙 一場與“地球癌癥”之間的戰爭
《綠色中國》:張副局長,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知道十八大報告中特別指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都是國家林業局的職責所在,請問在現階段我國防沙治沙工作的整體情況如何?
張永利: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方面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發展趨勢得到初步扭轉,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少,分別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91平方公里、1717平方公里,有力地促進了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形成的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治沙精神,已經成為激勵全國人民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隨著防沙治沙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已由2004年的17.03%提高為2009年的17.63%,沙區生態狀況逐步好轉?;哪蜕郴攸c保護治理區動植物種類明顯增加,群落穩定性有所增強。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減少3億多噸。沙塵源區和路徑區植被得到恢復,釋塵量呈逐年減少趨勢。
隨著保護和治理力度的加大,沙區人居環境和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防災減災能力和生態承載能力逐步提升。各地結合治沙,積極發展木材、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特色產業,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促進了沙區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沙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人均GDP從1999年的4687元增加到2010年的27193元,年均增長17.3%,工程建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率為23%?28.3%。
我國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績,是對全世界的重要貢獻,彰顯了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國際影響力。2008年聯合國第十六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稱:“中國的荒漠化防治工作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11年6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專門發來賀信,充分肯定了我國防治荒漠化的成績。
同時,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國的防沙治沙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在全世界也得到了認可。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實行國家扶持與發動群眾相結合。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實行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三是堅持尊重自然,實行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四是堅持工程帶動,實行重點突破和面上推進相結合。五是堅持科學防治,實行科學精神與埋頭苦干相結合。六是堅持綜合防治,實行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七是堅持依法防治,實行法律手段與其他手段相結合。
以《規劃》為指導科學防治
《綠色中國》:前不久,由國家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對外頒布。《規劃》系統總結了“十一五”防沙治沙工作,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十二五”及到2020年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總體布局、建設重點、主要建設內容和保障措施,成為指導全國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依據。請問這是不是堅持科學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徑?
張永利:是的。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雖然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3.11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27.33%、18.03%,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繼續擴展,已經治理區域的生態系統尚不穩定。土地荒漠化仍然是我國最主要的生態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今后,必須把防沙治沙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和重要內容,堅持依靠群眾、依靠科技、依靠改革,積極借鑒一切先進治沙經驗,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努力提高治理成效。在治理過程中,要科學利用沙區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沙區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依靠科技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治沙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環境條件,堅持用科技手段,讓自然生態演化過程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要強化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培訓,把最簡便的、老百姓最歡迎的科技手段和科技方法教給群眾,走一條成本低、速度快、可持續的防沙治沙之路。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林業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等七個部門正式下發實施?!兑巹潯返膶嵤┦锹鋵嶞h的十八大和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精神,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具體措施。
根據《規劃》要求,下一階段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以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力爭經過十年的不懈奮斗,使我國重點沙區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規劃》的目標任務是,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加大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全面保護林草植被,積極預防土地沙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規劃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11?2015年為第一階段,2016?2020年為第二階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2000萬公頃,其中第一階段1000萬公頃,第二階段1000萬公頃。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規劃》明確了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在總體布局上,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國沙化土地空間分布特征,考慮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同時盡可能與上一期規劃保持連續性,將我國沙化土地劃分為5個類型區,即干旱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半干旱沙化土地類型區、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黃淮海平原濕潤半濕潤沙化土地類型區和南方濕潤沙化土地類型區,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15個類型亞區,分別確定更有針對性的主攻方向和防治措施。在建設重點上,突出沙區林草植被保護、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發展沙區特色產業和推進綜合示范區建設。
《規劃》確定了主要建設內容。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規劃》明確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范圍,確定封禁保護的主要建設內容為封禁設施建設、監管能力建設和妥善安置農牧民生產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規劃》確定了包括造林營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及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流動半流動沙地固定、沙區生態移民和小城鎮建設以及沙區農村新能源建設在內的綜合治理內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點工程。三是發展特色沙產業,《規劃》明確了發展沙產業的重點領域和發展區域。四是加強能力建設,《規劃》提出了加強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加強監測預警的主要內容和措施。
按照黨的十八大關于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有關要求,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防沙治沙法》和《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緊緊圍繞《規劃》確定的總體思路和建設重點,堅持以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為目標,統籌推進規劃實施。認真做好防沙治沙的組織、協調、指導工作,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性,強化任務落實,強化政策支持,強化法制保障,強化激勵約束,全面落實《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綠色中國》:我們知道發展沙產業是防沙治沙工作中多贏的選擇,請問怎樣發展沙產業才能做到既改善生態又改善民生呢?
張永利:在防沙治沙的過程當中,怎么樣恰當的發展沙產業,我認為這是一個政策性很強,技術要求很高的問題。沙產業怎么發展,必須非??茖W慎重地把握和拿捏。
一方面,防沙治沙作為一項生態建設,如果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不兼顧經濟效益,不抓沙產業的發展,防沙治沙就沒有動力。參加防沙治沙的主體,包括廣大人民群眾、企業等就沒有積極性,這項工作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所以在防沙治沙的過程當中,兼顧沙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牢記防沙治沙本質上是一項生態建設,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生態優先、保護優先這個根本的方向。沙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所以在防沙治沙的過程當中,興辦沙產業,尤其要充分考慮生物資源、水資源和其它資源的承載力。我認為沙產業的發展必須把握六個字,“科學、適度、有序”,必須算大賬,必須算總賬,必須算長遠賬,而不能僅僅算小賬,算眼前賬,算某一個方面的賬。必須加強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工作當中的監管。
如果讓我以防沙治沙過程當中的生態保護建設和兼顧產業發展、兼顧經濟效益,給出一個比例關系的話,我建議用七分的注意力抓生態保護建設,用三分注意力抓經濟效益和沙產業的發展??偟膩砜?,我國沙產業發展形勢還是不錯的,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沙產業發展的規模每年大概在1千億元以上,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并受到市場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