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2013年5月17日,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濱海大道的建設工地上一輛沾滿泥水的越野車從遠處奔來,車門開處,一個皮鞋上沾滿黃泥五十歲左右的漢子跳下車來,周圍干活的工人們圍攏過來,笑著和他打招呼:“龔書記,今天您都是第二次來工地了,放心吧,我們一定會把樹種好,保證成活率百分之百。”
“我們龔書記就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在平潭這個小地方,他的車子兩年就跑了近20萬公里,在辦公室幾乎找不到他。三年前剛到平潭的時候,龔書記還像一個帥小伙,現在頭發都白了。這都是累的!”平潭廣播電視總臺總編謝崴輕聲的說。
他所說的龔書記名叫龔清概,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就是他自幼就對綠色充滿向往,進入領導崗位后,秉承著造福一方百姓的施政目標,無論走到哪里都把植樹造林作為重要工作。到任平潭后,他就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帶領全區上下開展植樹造林,竭盡全力推進森林花園島建設,為打造“美麗平潭”、推進海峽兩岸共同家園建設作出了貢獻。
先綠化再開發
平潭島地處福建東部沿海,東瀕臺灣海峽,主島海壇島面積 324平方公里,地理區位特殊,氣候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一夕沙埋十八村”、“平潭島,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這些曾是平潭的真實寫照。
長期以來,平潭干部群眾一直為治理風沙而奮斗不息。上世紀 60年代,時任平潭縣委書記白懷成將木麻黃引進平潭種植,使平潭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生態環境脆弱的總體情況并未徹底改變。
2010年2月,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龔清概成為第一任黨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平潭綜合實驗區因臺而設,為臺而興,面向世界。龔清概希望通過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臺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民眾參與平潭的開發建設,使平潭真正成為臺灣民眾的第二生活圈。
目標和任務都非常明確,剛剛到任的龔清概面前的平潭島如同一張白紙,需要他在上面規劃出實驗區的未來。
龔清概出生于福建的一個海邊漁村,自幼目睹了風沙危害,對秀美山川有一種特殊的向往。走上領導崗位后,秉持“造福一方”的使命感,每到一地任職,綠化造林都是他施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踏上平潭這片熱土起,他就在籌劃著怎樣將這個處于風帶上的小島變成具有吸引力的美麗花園。
“這三年來,我們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和不易。平潭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匱乏、觀念閉塞,要建成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實驗區和兩岸民眾共同家園,難度可想而知。在一個一片空白的島上建設現代化城市,我們必須要先做好規劃,將這里變成外界向往的美麗島嶼,那些投資商才會關注平潭。因此,我們決定建設國際森林花園島,以良好的生態和人居環境吸引外來者。”龔清概說,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實驗區在探索兩岸合作模式中要摸石頭過河,但在城市建設、發展經濟中不能再摸石頭過河。
龔清概感到,改善平潭生態,首先必須抓好規劃。他們先后邀請國內外一流規劃設計單位參與編制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研究制定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并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全島規劃環評,檢驗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確保開發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規劃引領,每一個步驟都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在規劃編制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按照“生態、低碳、開放、智慧”原則,以“綠屏環城、內灣筑城、山海融城”為主題,充分尊重主島海壇島現有生態及地貌特征,科學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著力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力爭到 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40 %以上、建成區綠化率 45%以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平潭開放開發的生命線,是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重要基礎,不僅關系到平潭對外的形象,而且關系到社會各界對平潭發展的信心。上任后,龔清概走遍了全島的每一個角落,向當地干部群眾了解情況,認真研究分析各地風沙、土壤條件,向林業、園林專家問計。經過深入調研、系統分析、專家論證,他感到平潭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在提出建設“國際森林花園島”設想的同時,著手實施綠色屏障、綠色通道、綠色城市、綠色景區、綠色村鎮“五綠工程”,在省政府確定三年植樹造林 3000萬株目標的基礎上,自加壓力,決定從 2010年起連續五年每年造林 1000萬株以上,到2015年基本形成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全島常年皆綠、四季有花,立體布局的目標。2013年又提出當年完成植樹造林 1500萬株,提前一年完成植樹造林 5000萬株的目標任務。
“在平潭這個地方植樹造林確實不容易,這里不僅風大,而且土壤沙化、石漠化嚴重,造林成活率非常低。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特意引進了兩名林學博士,他們的任務就是找到適合平潭生長的樹種和種植方式方法。”龔清概對記者說。
尊重自然,尊重科學的結果,就是獲得成功的回報。在經過仔細認真的研究之后,他們不僅找到了適合平潭生長的多個樹種,而且還研究出一整套樹種選擇、土壤改良、施工技術、管養管理的方法,多途徑探索提高造林綠化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方式。
“在平潭搞綠化,一是科學選擇苗木。大力推廣種植綠色抗風防沙耐鹽堿能力強的鄉土適生樹種比如木麻黃,并引進抗逆性強的喬木、灌木、地被等各類植物,講究適地適樹,合理配置森林植物群落,使造林綠化樹種逐步實現從單一向多元發展。同時,一般選 10?20公分的苗木,不選大苗,既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保證迅速成林。二是創新造林技術。對一些引進的苗木先小范圍實驗栽種,成功后再向同類區域推廣。采取群落式、抱團式種植方式,通過改造土壤、密植、深栽、覆土、種固沙植被等途徑,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60%以上,園林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達100%。”聽龔清概介紹,記者感覺更像和一位當地的林業專家在談話,他不僅對木麻黃、大葉榕、海東青等樹種了如指掌,而且對樹木的習性和景觀配置出口成章,讓作為老林業的記者自嘆不如。
龔清概說,經過三年努力,平潭開放開發和兩岸對接的條件基本形成,實現了開好局、起好步的階段性目標。建設國際森林花園島,森林覆蓋率從29%提高至37%,生態和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這些都為深入推進平潭開放開發打下了良好基礎。
創新思路 親力親為
龔清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方官員”,30年來他從未離開過家鄉福建的土地,一步一個腳印,為福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晉江主政期間,他通過發展品牌集群的思路整合了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出了眾多全國知名的品牌,使晉江成為繼青島、佛山、溫州之后中國新的“品牌之都”。真抓實干、勇于創新開拓是龔清概的特點。在平潭的國際森林花園島建設中,他同樣用逆向的思維方式解決了綠化資金不足的問題。
龔清概按照先行先試、綜合實驗的要求,在推進國際森林花園島建設中大膽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激發活力,降低成本。他首先整合區縣林業、園林等部門設立森林園林局,理順管理體制,然后組建森林園林公司,作為國際森林花園島建設責任主體。他堅持市場化運作,探索林業園林部門聘用護林員及養護工、施工單位包種包活等管護形式,落實造后管護責任制,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在苗木購買時,他們一方面直接從廣東、浙江、福建漳州等一級苗木市場采購苗木,降低苗木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島內閑置土地開設多個苗圃,儲養收購的喬木,并自己培育灌木,既可以解決苗木問題,也可以增加綠化公司收入來源。
“我們在綠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點用合適的苗木,而不是用珍貴的苗木,在這三年的綠化過程中我們通過自己組建的園林公司直接購置苗木進行綠化,去掉了中間環節,既節省了成本,又節約了時間,可謂一舉多得。”龔清概自信地對記者說。
在寬闊而漂亮的環島公路旁,記者看到綠化工人們正加班加點的運送植物,其中有松樹、榕樹、玫瑰花、紅葉石楠等,這些樹種花卉將在道路中間的隔離帶安家。龔清概指著這些樹木告訴記者,過去這些植物在平潭都是無法生存的,通過不斷的科技攻關,他們找到了在平潭植樹的新方法,使它們能夠在道路兩旁成為風景。
一位施工的綠化工人對記者說:“龔書記經常到工地來視察,和我們都熟了,我有好幾次都是搭書記的車回家的,他真得很辛苦。”
在具體工作中,龔清概親力親為是出了名的。他常深入實地了解立地條件、氣候環境等情況,對全區綠化造林每一項工作,他都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協調,多次徒步到沙荒風口、水源涵養地等地段察看。
在“一夕沙埋十八村”的海邊風口,記者看到遠處海浪涌動,近處一個個白色的沙丘被方格扎住,一棵棵沙生幼苗在沙地上艱難的生長著。在記者視線范圍內,由海邊向內陸植物逐漸茂密,三四百米過后就形成了連片的森林。
平潭林業局林局長說,通過在樹種生長初期對風害嚴重地段修建擋風墻、擋風籬笆,風口年年造林難見林的狀況已經改善,以往許多造林“禁區”披上了綠衣;通過加寬加厚前沿風口防護林、補齊斷帶,基本建成了帶、網、片、點相結合,多樹種相配套,初具抗御風、沙、水、旱、潮五大災害的海島防護林體系。
據氣象部門統計分析,近年來除五大風口外,平潭主城區等局部地區風力略有減弱,部分區域大風天氣日數呈減少趨勢,常年空氣質量達到 I級,這是氣候變化、建筑群增多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近幾年大規模開展綠化的初步效應。
有耕耘必有收獲。在龔清概的帶領下,經過三年的努力,平潭生態環境目前已大為改觀。2010?2012年全區共完成造林補植 10. 3萬畝,高標準綠化環島路等新建道路近50公里,總計植樹近4000萬株,是2010年前十年的總和。至2012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5.1%,綠化率達39.2 %,比 2009年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
“我們將玫瑰從苗圃暖棚移植到道路兩旁,并且成活,使我們的平潭島顯得美麗而浪漫,也會給來這里投資興業的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國際森林花園島建設逐步消除了社會各界對平潭生態環境的擔憂,增強了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龔清概如是說。
看著環島大道的美麗景致和島上如火如荼的一個個建設工地,記者知道通過全面綠化、花化、彩化,美麗平潭已經初步形成,而龔清概“構建海上快捷通道,打造自由貿易港區,建設臺灣民眾第二生活圈”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思路將正式起步。相信在未來的時間里,作為兩岸“共同家園”的平潭綜合實驗區將在龔清概的帶領下拔地而起,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