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樹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的經濟發展在全國一路領先,獨占鰲頭,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能夠獲此偉大成就的原因千條萬條,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鄧小平最早在廣東畫了一個“圈”,促進廣東思想大解放,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同時最早享受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推向全國,優惠政策逐步取消,長江三角洲等地區迅速崛起,廣東卻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壓力。
其實,從十多年前走上發展的最高潮開始,廣東的危機就已經開始出現,只是發展的光輝掩蓋了這一隱患。到目前,廣東的這些隱患逐步浮出水面,進入高潮。
廣東的這些“隱患”,都集中地、突出地體現在“文化”問題上。
因此,如果說,前三十年廣東是以“經濟引領”創造了“廣東奇跡”的話,廣東下一步的出路,就是要以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以“文化引領”促進“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實現,再創“廣東奇跡”。這是廣東新一輪發展的唯一選擇。
一、改變“文化弱勢”,發展“文化強勢”。
廣東的文化弱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以中華傳統文化或者大陸文化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作為一個地區,缺乏與這一主導性文化相對接的文化基礎與條件,又沒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優勢,或者這種優勢一時還難以發揮作用;二是同樣在以中華傳統文化即大陸文化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廣東人尤其是干部這一群體的綜合文化素質跟不上,甚至與之有些格格不入。因此,當第一輪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優勢退居二線的時候,廣東的文化弱勢便逐步顯現,使得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動力,甚至成為發展的阻力。
建議廣東的“本土”文化必須積極主動與作為中國現代社會文化“話語權”的中華傳統文化接軌,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素質,兩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強勢”,為下一步以至長遠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走出“文化迷茫”,樹立“文化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說廣東人“沒文化”,廣東人不服、不爽,但又無可奈何。可以說一直到現在,廣東都處于這種“文化迷茫”之中。究其原因,一是人們包括廣東人自己,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掉進一個誤區,覺得所謂中國文化,就是指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便認為廣東是“沒文化”;二是在這個思想的主導下,廣東人包括廣東人之外的人沒有看到或者說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廣東自身的文化。其實廣東有著非常獨特而燦爛的文化。一是與中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文化。比如自秦朝統一南越之后,從中原帶來的文化,集中體現在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以及這三種族群文化的融合文化上,而且這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是保存得最好、最典型的中原文化。二是“六祖文化”。六祖惠能將佛教“中國化”,是十分可貴的文化資源。三是“開放文化”,或者叫“海洋文化”、“藍文化”、“咸淡水文化”。因為面臨大海,自有文明以來,廣東就是一個開放的地區。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肇始地和必經地,尤其是近200多年來,廣東更成為中國開放的最重要的窗口,成為中國近代歷史、近代文化的搖籃和源頭。廣東為中國近代發展準備了以孫中山為標志的偉大人物,包括偉大隊伍和偉大思想。四是改革開放之后,廣東承接著自古以來的傳統,使得“開放文化”再放異彩,引領時代。
建議深刻認識并牢固樹立“開放文化”是廣東文化核心的觀念,樹立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以孫中山文化等近代文化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核心原動力。
三、突破“文化無為”,形成“文化自覺”。
由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廣東長期以來處于一種“文化無為”的狀態。主要體現在:一是各級黨委政府沒有將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忽視、輕視,甚至無視文化的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二是在具體的“小文化”層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包括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與經濟大省、經濟強省的位置嚴重不相適應;三是在“大文化”層面,既沒有很好地發揮利用文化的推動作用,在經濟社會建設中也嚴重缺乏文化的考量,以及文化元素、文化素質的進入,以致發展建設的前瞻性不足,又缺乏后勁。
建議在全省組織發動以“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的大討論,深刻認識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建設,尤其是廣東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省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
四、試辦“文化特區”,推進“文化自強”。
與全國一樣,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經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為全國做出了排頭兵的作用。但是,最近十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卻面臨著巨大的阻力而舉步維艱。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體制改革缺乏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前提和保障,這里也包括了社會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體制改革遇到的“反動力”太多,這些反動力主要來自那些通過3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而獲得利益的各類受益者。如何突破這些阻力?如何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健康更快?我們必須深究原因、尋求突破。筆者認為,在當前政治體制不能全面展開和推進過快的國情下,可以在文化體制改革上下大功夫,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是“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積極而又慎重。怎么辦?試辦“文化特區”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選擇。通過設立文化特區,可以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方方面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甚至可以在政治體制改革的一些方面進行探索,從而種出一片“試驗田”,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機制體制的建立,實現文化自強,如此,文化強省、文化強國的期盼才能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政協廣東省中山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