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陽光明媚的五月,一年一度的中國上市公司“金圓桌獎”成功落下了帷幕。這一屆的參評公司超過任何以往,參會人數也創下了歷史記錄,這個現象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意外在于,很多中國上市公司把公司治理當成一種“面子工程”和合規工具,所以對董事會建設的最高獎項——“金圓桌獎”一直都缺乏熱情。不過,時代在進步,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治理理念和文化對提升公司價值的實際功效,將隨著“野蠻性”增長時代的結束而逐漸凸顯。因此,此時人們開始轉過頭去關注公司治理——這一公司力量的源泉,便不覺得奇怪了。
在過去一年,上市公司普遍業績下滑,整個資本市場的表現相當疲弱,其中固然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的原因,也有外部需求大幅減少、內部需求乏力造成的不利影響,這些因素略有些財經背景的分析人士都能想到,但是上述原因不足以解釋我國資本市場系統性、持續低迷的事實,因為即使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股指大幅上揚,甚至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新高的時候,中國股市還是一蹶不振。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都存在著傷及市場根本的“致命傷”,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還遠未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董事會的核心作用并未得到發揮;與此同時,外部治理又存在著很多制度設計上的缺陷,難以與內部治理形成互動合力。
再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中國人一如既往地勤勞,工作時間更長,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本也逐年提高,物質資本也有了相當規模的積累,對外開放的步伐也從未停止,但在從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的轉型過程中,在從滿足溫飽到殷實小康的路途中,卻遇到了巨大的障礙和阻力。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但在沒有解決好創新的長期激勵和人才支撐結構等根本性問題以前,短期內也難看到有什么大的突破。高素質、生產效率高的勞動力短缺,在戶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沒有重大突破以前,只能從事大量簡單重復勞動的農民工也很難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凡此種種,最終都可歸結為“社會基礎設施”——制度與市場之間的巨大摩擦。
正如此次“金圓桌”高峰論壇的專家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企業在探索和實踐中國式治理的旅途上,但無論是企業內部真正形成創新驅動的新局面,還是政府創造外部治理的公平競爭環境,都有很長的路要走,此間要跨越現有制度與市場規律之間橫亙著的重重障礙,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