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平臺企業的管控模式就應該按現代企業制度來做,市場化是融資平臺生死存亡的關鍵。”襄陽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陳敬東對《董事會》記者表示。作為資產達300億元的平臺企業,襄陽建投把2012年定為“改革年”,推行“1+N”改革(以一個較為綜合的融資平臺為核心,另設多個側重不同的專業投資平臺,前者為后者的控股或參股股東),完善集團管控隨之成為重要命題。
《董事會》:一年下來,圍繞“1+N”集團進行了哪些改革?
陳敬東:市委書記、市長及相關領導相繼專程到公司調研,最終拿出關于公司體制機制改革一攬子的文件,并在2012年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個“總綱”解決了很多我們改革的困惑,改革的邊界。我們實行“1+N”組織架構,即一個集團總部,若干個不同行業和區域的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參股公司,涉及專業化投資平臺、區級投資平臺、松散型子公司、緊密型子公司、參股子公司的一系列調整。首先,我們將一些行政性職能肢解出去,征地拆建、返建房全部放到區里,這樣能夠輕裝上陣,做資產運營、土地運營。其次,我們把一些事務性的工程預算、征遷、決算審核等,由政府工程審計局來做。再一個就是市場化推進,培育現金流,包括置業公司的商業開發,礦石資源的開采儲備等。這些改革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現金流的創造能力和資產創造能力。
《董事會》:改革中母子公司如何定位?
陳敬東:母公司要做該做的事情,主要是風控、人力資源、目標、資本運作等。這種情況下,子公司就相對有選擇權、自由裁量權,也有保值增值義務。一些城投公司已經上市了,我們計劃培育兩家上市公司。我認為,母公司肯定要承擔一些公益性事情,旗下公司上市是一種方向。
《董事會》: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平臺公司員工大多是體制內的,改革中這方面如何調整、理順?
陳敬東:市政府文件要求“實現市場化用人機制,實行定崗、定編、定員、定薪,實現全員聘用制。在編人員按照自愿原則,采取編制、工資進檔案,參與全員競聘;或保留原編制、工資、崗位,不參與市建投公司改革后的人員薪酬體制;或調離市建投公司三種方式安置”。實際操作中,我們要求全員參與聘用,但一些人快退休了,就讓他呆在老的體制里。目前公司高管層五分之四的人是聘用的,老體制的人只減不增。都在老體制下那怎么搞企業改革?
激發人的積極性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獎懲機制;第二是工作能實現自身價值;第三,讓大家感覺工作是快樂的而不是負擔。互相請吃飯才能辦事,這是國企的一個毛病,我們正在解決的問題。我們針對這個搞了些拓展活動,比如去年為解決內部協調的問題兩次開展闖鱷魚灘的活動。一個人是闖不過去的,互相幫助才能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增強團隊精神。現在我們對科室、職能部門的職責厘清了。
《董事會》:全員聘用,那你自己呢?
陳敬東:如果想做行政工作,沒有必要在融資平臺。搞平臺必須是企業化的思維,如果留戀老體制,企業永遠發展不好。2006年,很多人都勸我把工資、編制放在市財政局,我說算了。以前是行政編制,我現在在城投公司是企業編制,作為市土地儲備中心主任是事業編制。
《董事會》:你之前說到了市場化推進,不過董事長似乎是副市長兼任的。
陳敬東:片面地強調政府或市場都有問題,有機融合才是最好的思路,從組織層面都沒用融合,怎么叫有機融合?需要把握好平衡度,就跟玩雜技一樣。小平同志早就講過,市場經濟并不是沒有計劃,計劃經濟并不是沒有市場。
城投公司絕不能用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來管理,所以在內部管理上,我們完全按市場化來做。比如搞績效工資。老體制下最大的問題是干好干壞工資一樣,只有級別和工齡才是工資差別的要素。所以我們結合目標管理,對全體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每個員工的工作目標與公司總目標及部門分目標結合起來。10%的優秀員工可以得到超額工資,5%的末位,根據不同程度實行減薪、待崗甚至辭退。同時對工資實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和風險工資相結合,確保優秀人才來得了、留得住。我們高管之間薪酬比例拉大到1:1.6,算比較大了。
《董事會》:啟動改革以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陳敬東:希望平臺企業能在市場化方面走得更遠,管控模式就應該按現代企業制度來做。期待投融資企業真的像個企業,真的有自己的現金流、產品,市場化是融資平臺生死存亡的關鍵。如果在計劃體制下做,只有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