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強

上市公司造假,并非A股的專利,海外資本市場也有類似情況發生。但不同的是,海外資本市場的攪局者一旦浮出水面,其懲罰方式和力度足以大快人心,蠢蠢欲動者也會望而生畏。而中國資本市場一旦出現造假現象,你很難借助于常規思維方式來推演其未來走向。
萬福生科5年半虛增收入9.05億元,導演造假鬧劇的實際控制人身價暴增10億元,監管部門“依法”對其開出的罰單卻只有30萬元。“我們不想給投資者留下不好的印象嘛,雖然也不想這么做(財務造假)。”萬福生科董事長龔永福如是說。“聽眾”也似乎心領神會,萬福生科造假案自2012年10月就已經被披露,但時至今日不僅沒有退市,而且在近半年內其股價走勢也不比其他正常的公司差多少,甚至還莫名其妙地走出過數個漲停板。
比丑聞更可怕的是混亂的邏輯。面對令人發指的資本市場鬧劇,我們卻總是糾結于“誰是責任人?要不要動真格處罰?有沒有法律支持?”等無關疼癢的爭論,以至于經常會出現各路專家互相廝殺,而擾亂資本市場秩序者卻逍遙法外、甚至因禍得福的怪相。
貪婪是資本的本性,也是資本市場得以活躍的內在動力。第一年繁榮、第二年平平、第三年虧損,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資本市場并非個案。在零和博弈的資本游戲中,企業請客,股民買單,這是公開的秘密。對于十有九虧的無奈股民來說,與其挖空心思大浪淘沙出一個優質的上市公司,倒不如尋找一個比自己更笨的接盤人,痛并快樂地加入到鼓吹虛假信息的熱潮中。
券商、律師、會計師、發審委,可謂層層關卡,如果中介機構能夠盡職盡責,如果發審委委員個個火眼金睛,怎會有那么多的漏網之魚?有人不禁要問,設置這些機構究竟是要層層監管,還是層層利益過濾?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靠詛咒投機者的道德淪喪來發泄是毫無意義的,就像我們經常對某某國家的不義之舉表示道德譴責一樣。而我們還糾結在“萬福生科不觸及終止上市條件、36個月內警告次數未達3次”的無聊爭執中。
當然,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資本市場,我們不能苛求其完美無瑕。但當過街老鼠在人們眼前跳動時,也應毫不猶豫重拳出擊,不能靠口舌之爭的拖延幻想用時間撫平股民的創傷。
資本市場之所以腐敗,源于數倍于經營實業的利益誘惑;腐敗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我們的懲治力度堪稱“撓癢癢”;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能夠飛渡獨木橋,得益于嚴絲合縫的利益鏈條護航。導演三聚氰胺的非上市公司三鹿遭遇了土崩瓦解的命運,而制造瘦肉精的雙匯其股價卻依然屹立不倒。權力機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著上市公司,小小股民其奈我何?
稀缺的IPO門票,必然產生尋租行為,就算經營得一塌糊涂,依然可以靠賣殼再次賺個盆滿缽滿。在中國資本市場中,找到一個“垃圾股”猶如找到了一座金礦,多少明星基金經理因垃圾股重組而名揚天下。聽起來是笑話,但卻是中國股市血淋淋的真實寫照。
獲取利潤是企業存在的價值。我們不能指責企業老板的貪婪,盡管上市后身價暴漲,但他們是“舉杠鈴”的人,看起來很富,但套取現金的本領遠不及機構投資者和離職就能解鎖的高管。導演造假鬧劇,很多老板也是被背后的利益吸血鬼“逼上梁山”。
資本市場亂象不斷,與我們對資本市場搖擺不定的定位難脫干系。推行核準制,是用政府的強制行為做了市場選擇的事,出發點是好的,因為涉世不深的中國股民沒有辨別上市公司良莠的能力。出于保護股民的邏輯,就應該嚴格監控募集基金用途,設置必要的抵押物,一旦發現上市公司弄虛作假,退市退款也有資金來源。但遺憾的是,我們卻采用了幾乎完全市場化的放任行為。
根治亂象,可選擇的手段不勝枚舉,關鍵在于先厘清我們對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定位和治腐邏輯,沿著按常人能夠理解的思路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