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摘 要: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茍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于虛擲。”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什么都追求快節奏、高效率,所以有必要對傳統的精批細改的作文批改模式進行創新。
關鍵詞:減負增效;學生互批;培養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高年級小學語文課本中,明確要求學生作文完成后要進行認真修改。可見,放手讓學生批改自己的作文,一方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減輕教師的負擔。
我們把批改的權力下放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批改的主人。但放之前,我們要授之以“漁”。我是這樣操作的:
一、作文起步階段,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問題會比較多,教師要盡可能面批,讓學生明白所以然
如果時間不夠用,可取得一些文化素質好的家長的支持,讓他們先對自己孩子的習作進行面批,批改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1)改。修改錯別字,修改運用不準確的詞語,修改病句。(2)畫。畫出文中的美詞、佳句。(3)批。在作文空白處批出作文的精妙處或不足處。(4)評。寫評語,談自己閱讀此文后的感受。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又樂于當老師,當這部分孩子接受家長的熏陶后,我嘗試讓他們改部分學生的習作,并且美其名曰:“專家評審組”。
二、課堂范批引路
我會選一些貼近學生的作文,在課堂上組織大家討論、共批。我在實物投影儀上做現場記錄,引導學生如何做眉批和總評。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對寫作的基本要求會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初步懂得該如何點評別人的文章。
三、在四年級課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系統地介紹了作文修改符號,并且滲透了“三分作文,七分修改”的習作意識
我就讓全體學生參與自我修改、同桌互批,完成后在文章末尾標注成果。例如,已查幾遍,找出幾個錯字,改了幾句病句,發現了哪些問題,亮點是什么。
四、步入五年級后,實施了四人小組共批的策略
我引導學生學會對他人的習作進行修改、評價與欣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動積累素材、品味語言、感悟表達。
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說:“尋找一種方法,讓教師盡量地少教,而使學生盡量地多學。”我認為,作文互批互改,是富有改革意義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05-01.
[2]盧冠六.聽葉圣陶講作文.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04-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蘭溪市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