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平
初中物理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要重構教學內容,把教材的內容進行再加工,形成適合課堂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絕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重構教學內容,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
1.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在教學設計時,我熟悉教材的整個章節內容,整體分析每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挖掘教材中課課關聯的知識點,這樣,就靈活處理了教材內容,整合了教學內容。
2.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
教材內容在安排方面是一個系統的,但是,在具體教學中,有時不利于教師由淺入深地教學,或者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為此,教材內容的教學順序要調整改變一下。
例如,“透鏡成像”單元的順序是:介紹透鏡、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探究性實驗、透鏡的應用。如果就是按這一順序上課,教學的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教材內容偏多,學生閱讀有困難,教師講授完作用實驗后,再講應用,就有點凌亂。因此,我把探究性實驗調整到最后一節。整個單元課程分為三部分:(1)透鏡的知識和對光線的作用;(2)透鏡的應用;(3)透鏡的實驗。調整后,教學思路就清晰,學習目標也明確了。學生在明確認識透鏡后,就很快掌握了其作用。然后再了解其應用,學生就可以鞏固透鏡知識。最后,教師提供透鏡實驗器材,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并總結。整個章節的內容上完后,學生再完成課后練習,學習效果就很好了。
3.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
我根據教材提煉成自己的教學內容,不僅改變了教學的順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教師主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尋找背景資料,選擇典型例題,輔助實驗演示,給學生創造探究學習的條件。
例如,《光現象》一節,講到光的反射時,我就展示相關的PPT,要求學生聯系實際,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舉例說明光的反射作用對我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學生通過探究結果:(1)利:用平面鏡觀察面容;物體大多數是由于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2)弊:黑板人反光;高樓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反光造成光污染。這樣,學生就更好地理解了教學內容。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1.設計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僅僅要精講精練,更要學生動手做。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觀察力、探究力以及運用物理規律解釋物理現象的能力等。
例如,在《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我設計了“實驗活動卡”,組織學生探究活動。步驟如下:(1)選擇相同實驗內容的學生分組探究;(2)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課堂進行交流;(3)教師根據課堂交流情況作小結。讓學生明確了各種聲現象充滿了人們的生活,接收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聲音的傳播。整個課堂氛圍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樂,培養了學生的物理能力,使學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教學器材進行教學
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后,我們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F行教材有不少內容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和缺少理論知識,如果教師還是只講解,只練習,學習是沒有很好效果的。為此,在教學中利用一些教學器材,可以讓學生把已積累的生活素材和表象聯系到教學內容上來。
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特性》時,選取的教學器材有:(1)演示用——多媒體課件、音叉、乒乓球、細線、學生電源、發聲齒輪、硬卡片;(2)學生用——鼓、碎紙屑、梳子、硬卡片、棉布。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自學閱讀,然后小組討論,最后運用教學器材探究實驗和自主實驗。這樣,利用教學器材,學生對名詞術語如音調、頻率、響度、振幅等也很快就掌握了,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完成了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我們要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把教材內容變為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并且創設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探究、分析、討論等教學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龍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