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
摘 要:體育教學中的“粗糙”與“精細”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教師在傳授技術上宜“粗”,而在如何傳授技術在整個課的安排上要“細”,“粗中有細”,粗要做到恰如其分,“細”要做到精練準確,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管選用什么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教學方法,使用什么教學手段,其目的就是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粗糙;精細;粗中有細
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大綱變成了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放開了教學手段、方法,甚至是組織形式,體育教學變為多元化、多樣化。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管選用什么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教學方法,使用什么教學手段,其目的就是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但是,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相同的場地和器材條件下,對于同樣的教學對象和內容,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相差甚大。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的進度是否適宜?教學手段與內容是否與學生的運動能力相適應?對于這些問題人們不同的理解和回答決定著體育教學效果的優劣。
我認為,在體育教學中應立足于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教學適應學生,同時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主動適應教學,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那么在有效的教學方法中就應該具備“粗糙”和“精細”的特征。“粗糙”與“精細”是方法截然不同、意義完全相反的兩個概念。但在體育教學中兩者的應用,則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粗糙”是指教師粗略地講解要領、粗線條地勾畫出動作技術要領的方法。“精細”則是指對教學語言,以及對教學的全部過程及每一個環節要進行周密和細心的琢磨,精心設計過程,兩者的目的都在于加速條件反射的建立,促進技術動作的形成,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體育教學中之所以要用“粗糙”教法,主要是由人們的認識規律、動作技巧的形成規律和體育教學中的任務決定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逐漸深化的。
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把技術動作的特有矛盾鮮明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首先打上深刻的烙印。這對于學生進一步掌握技術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冗長的講解、細致入微的描述,雖然主觀愿望是好的,但違背了客觀規律,因而只能在大腦皮質中引起過多的興奮,增加多余的緊張,延長泛化階段,延緩分化過程,甚至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概念和難以糾正的錯誤動作定型。而“粗糙”教法由于重點突出,容易造成興奮優勢,因而能縮短泛化階段,促進分化過程,這對學生技術動作的形成有事半功倍之作用。
另外,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學生通過身體練習完成的,熟能生巧,而從目前現行的體育教學學時來看,初中每周3節,高中每周2節,再加上天氣原因等,這些都與繁多的學習內容是矛盾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就要做到“粗糙”,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實踐練習。
同時,體育教學中也應有“精細”,其目的是在有效的時間里,發揮最大的教學藝術作用,當然在講解上的“精細”并不是對技術細節做詳盡的描述,而是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反復考慮,對教學語言進行合理篩選,力求重點突出,語言簡練而生動形象。如,在跨欄教學中,其技術總要求為:猛、準、快。在示范和講解時,要突出:“起跨”“攻欄”步幅大,提膝擺腿向前跨,跨腿蹬直髖前送,屈膝外展“側、平、拉”,身體騰空胸前壓,手臂協調前后劃,快速直壓擺動腿,腳掌著地向后“扒”。在語言中要把擺動腿的“屈、抬、伸、劃、擺”等這些要領精練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跨欄跑有基本的感性認識,才有可能使學生有時間多練,才能真正體現以練為主的原則,從技術來說,也易收到先入為主的效果,為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奠定可靠的基礎。
總之,體育教學中的“粗糙”與“精細”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教師在傳授技術上宜“粗”,而在如何傳授技術在整個課的安排上要“細”,“粗中有細”,粗要做到恰如其分,“細”要做到精練準確,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