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茂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在教學實踐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大大的活躍了課堂氣氛,力求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教學內容“活”——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怎樣把數學的課堂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呢?現代教學中有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支持,就能變許多的“不可能”為現實,讓課堂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教學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系時,我曾去超市錄了一段影像,讓學生在課堂上跟著攝像機的鏡頭“逛超市”,在超市中認識單價、數量、總價。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可以說是學數學,也可以說是逛超市。
二、教學手段“活”——活用
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認為:在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時候該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時,必須保證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學或學習的目標。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遵循媒體的特性來設計課堂教學,教學手段要用“活”,而且要“活用”。
在學習圓的知識時,學生容易把球和圓混起來,為了搞清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我們再傳統的實物展示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多媒體播放三維動畫,把球剖開,橫截面就是圓。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區別,還知道了聯系。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多媒體能直觀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首先由學生動手剪、拼,學生用三種方法(剪成兩個梯形、一個梯形一個三角形、一個五邊形一個三角形),通過平移、旋轉,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熟知的長方形,再由學生匯報展示給全班同學,找準拼出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通過觀察、討論、歸納這幾種方法的共同之處,進而發現拼出的長方形就是長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進而推導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此基礎上作一定的拓展延伸,在兩條平行線之間逐個展示等底等高但形狀不同的平行四邊形,有的端正,有的傾斜。還有的特別傾斜,以不同顏色填充各個平行四邊形,逐個出現,幾個平行四邊形展示完后,在視覺上給學生造成錯覺。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這幾個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點?然后進行驗證,這幾個形狀各異的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最后推導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成功地輔助教學,學生完全處于一種思維高度集中,愉悅而興奮的心理狀態,接受視聽信息,很快能夠理解,并用簡潔語言描述,準確找到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拓展能力。
三、教學機制“活”——靈活
教學的現代化,首先是教學理念的現代化,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讓數學機制“活”起來。
信息技術讓教學設計更顯智能化。在交互式練習的課堂上,例如低年級的口算練習,一人一機,上機操作,看口算題輸入正確答案。及時顯示結果:對幾題,錯幾題,正確率,最后判別等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調整時間和難度系數,人人可以享受成功。教師通過控制程序可以知道全班學生整體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程序,實現因材施教。
四、學生思維“活”——活躍
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讓數學課堂活躍起來,是應用信息技術的根本目標,也是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
例如,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對于推導過程,特別是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的道理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中用多媒體演示,先把一個圓2等分,用紅綠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分別分成8個相等的小扇形,讓小扇形一個個從圓中“飛出來”(還剩下一個虛圓圈)排成兩列,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閃爍顯示)。再依次進行16、32等分的方法進行割補,讓學生通過對比,直觀地看出等分數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在通過移動演示,使學生找準圓半徑、圓周長的一半與拼成的長方形長寬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通過演示,步步引導,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推進,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化圓為方”的深刻表象,幫助學生悟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同樣在在教學圓面積的課堂上,通過信息技術的展示,學生領會了推導面積公式的方法如“變不規則為規則”“平移”“拼湊”等思想之后,當把圓平均分成16份后,也可讓同學們自己拼湊,同學們拼出的圖形各不相同,由此推導出計算圓面積相同的公式的多種方法。
在現實教學中有不少誤區,例如有的教師“單一選擇媒體”特別“依賴”計算機,讓“黑板”成為擺設。其實,選擇媒體是為了更好地教學,應用信息技術不能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一味追求形象化,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將有負作用。總而言之,教師要合理使用多媒體,力求多媒體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活”起來,把數學知識“用”起來,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讓我們的教學精彩起來。
【參考文獻】
[1] 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 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
[3] 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沈陽出版社,2006.5.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營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