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艷
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施。初中階段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但是,初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早期,其生理和心理機能都還不夠穩定。長期以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并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目標效率一直是初中體育教學的難題。
對此,我們認為只有清醒地認識當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學習和借鑒新的教學理念,大膽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來,統籌學校教學資源、協調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需求,才能成功構建初中體育高效課堂。
一、PBL教學理念闡述
PBL(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上世紀70年代前后首先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醫學院使用的一種教學理念。其最主要的特點是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在解決問題中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思索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通過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討論來解決實際問題,強調把訓練和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去訓練和學習。這一教學理念既尊重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的是師生間的溝通和理解,以問題的創設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此外,PBL對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和促進都有顯著作用。因而一經提出后被推廣到全球許多國家的多種學科教學改革和實踐中。
毋庸置疑,要想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只有在實踐中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又不落俗窠,才能轉化限制條件為有利條件,推動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的良性發展。PBL教學理念所具備的優勢可以很好地解決當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課程理念認知、課程內容設置和課堂教學評價等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二、目前初中體育高效課堂構建存在的誤區
1.課程理念理解的片面性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的出臺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名稱變化所傳遞的實質意義是要改變傳統體育教學只重視學生身體認知而忽略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位、多層次健康關注的現象。《新課標》著重強調的“以學生為本”理念則要求體育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差異,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運動技能,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和未來社會生存適應打下良好身心基礎。
但是,由于理解的片面性,部分學校將“體育與健康課”看作是“體育課”加“健康課”,隨意性、程式化地加強健康知識教學,減少學生身體練習時間;將“以學生為本”解讀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觀意愿為根本,忽略學生體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這種片面地理解和解讀浪費了初中體育教學的多項資源,更直接影響到了學生體質增強。
2.教學內容設置的指向性
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為了“激勵學生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樹立現代體育意識,培養體育習慣和品質,減輕學習壓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體育中考這一舉措,旨在以考試的形式保障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增強學生體質。但是,應試本意的積極導向常常在實際中異化為單調的行政指向,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出現功利化。
許多學校為了達到所謂的“達標率”,一味重視學生應試項目的運動成績,教師指導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應試項目。如此難免會讓課堂教學的整體容量變小,學生心理健康、綜合體質、運動參與積極性很難得到關注,教學效果堪憂。
3.課堂評價標準的隨意性
“以學生為本”的提出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和個性發展,是為了使學生成為合格完整的社會人給予他們必備人文關懷。如今,許多學校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來增進體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教學評價環節采用“學生自主、小組互評、教師評定”的形式。然而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指標和過于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多著眼于課堂紀律的遵守和學習積極性上,忽視了實際的體育鍛煉效果;學生給予教師的評價多著眼在教學態度的好壞和動作技能高低上,忽略了教學能力與實效。隨意性的評價標準當然不能取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在PBL教學理念下構建初中體育高效課堂
1.雙向共識的課程理念認知
對《新課標》課程理念認知產生偏差的根源性問題之一就是我們忽略了學生對于“體育”、“健康”和“自我參與”等問題的認知溝通。我們時時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在解讀課程理念時卻從未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感受。“體育與健康課”分明是要強調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但運動量的減少卻影響到了學生的體質狀況;“以學生為本”分明是強調學生的主動體育參與,但無原則地放任使選項教學陷入了難以把握的困境。所以,學生喜歡體育,但討厭體育課;學生愿意運動,但不愿意參加課堂體育運動。
PBL教學模式下,要求作為主導者的教師在構建選項課程時要及時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與他們進行溝通。簡而言之就是主導者要和學生共同協作來明白和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參與體育鍛煉?什么是體育和健康?“以學生為本”的體育選項課程構建目的是什么?學校、教師、學生分別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和義務?當這些問題被理解并解答了,主導者和主體者就能在雙向共識下達成對課程理念的認知,初中高效課堂的前提基礎得以夯實。
2.多元兼顧的教學內容設置
在沒有溝通和共識的情況下,根據教學主導者單方面的意愿的話,教學內容的重心會放在提高應試“達標率”,保障體育課的安全性,保持課堂教學的易操作性等方面。而當過多考慮到主體者的學生需求時,學生則偏向由興趣出發,選擇趣味性強或簡單易練習的項目作為活動內容。經常能聽到教師在反映體育課難上、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的同時,學生在抱怨體育課乏味、單調。然而,初中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事實和初中體育中考的壓力讓師生雙方似乎只能在這樣“兩敗俱傷”的境地下苦苦支撐。
依靠“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口號來實現體育高效課堂當然不可能。PBL教學理念將“訓練和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的舉措可以通過細致、有意義的問題提出與解答來讓學生理解全部初中體育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讓學生明白體育課程對于體質鍛煉、心理素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的重要性。教師和學生在足夠溝通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安排做到多元兼顧,決不單純依應試指向教學,在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提高教學實效。
3.客觀實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不只是簡單的能力評判或是工作量、參與度的衡量,它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課堂教學實際效果和效能的真實情況。另外,對學生而言,通過課堂評價可以提高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及自我認識的能力。但是,以前我們并沒有對此加以重視。
在PBL教學理念下,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不再局限于形式,而會在師生雙向的理解與溝通中達成一個以體質提高、項目掌握和體育文化認知傳承為一體的客觀性、科學性、人文性并存的評價標準,引導作為教學參與者的主導者與主體者相互尊重和關注,根據學校、師資、外部設施和學生個體素質等多種元素的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教學評價的維度,不斷提高教學評價的信度,不斷推進教學評價的效度。可見,立足PBL教學理念,初中體育課堂的實效性將極大提高。
四、結論
體育高效課堂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在突出“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把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但是目前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理念認知片面、內科學內容為主和課堂教學評價隨意的缺陷。PBL教學理念重視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創造性地以問題創設和解決來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在PBL教學理念下,初中體育課程有利于達成雙向共識的教學理念認知,形成多元兼顧的教學內容安排和客觀實效的課堂教學評價。PBL教學理念運用到初中教學實踐之中,“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標》必將得以真正實施,實用有效的課程設置和客觀實際的課程評價也將成為可能,這對于初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來說將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