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著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對于釀酒行業而言,則要著重發展酒的產品質量。”原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主任、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紀正昆如是說。
重視質量安全 調整結構升級
紀正昆認為,首先是酒業的發展方式亟需轉變。近年來伴隨著釀酒行業的高速發展,行業也應該深刻認識到所存在的盲目擴張、浮躁追求、競相攀比等情況,未來這些發展方式均應得到轉變,樹立起理性的發展理念,以符合實際客觀的社會需求。
其次,建議轉變營銷觀念。酒行業近年發展所取得的較大經濟效益來源于多方面,但其中不乏依賴于高端集團消費、高價營銷,面對新形勢,酒企應由關注“高端酒”消費轉變為面向公眾的群體消費,用價格杠桿倡導薄利多銷的營銷觀念,使百姓也能買得起、喝得起高端酒,豐富百姓的消費層次。
第三,建議轉變行業發展的著力點。紀正昆提出,未來酒行業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在于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即追求質量為重、安全為本的理念,著力在質量安全上下工夫,在生產、工藝等各個環節完善質量安全措施。
迎合市場需求 拓展酒業轉型
“目前,我國的消費收入逐漸呈橄欖形走勢,中產階級開始形成,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廣東省酒類專賣局副局長、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朱思旭指出,中產階級的特點是性情溫和、追求精致生活,這一趨勢勢必也將影響到中國酒業環境的轉變。
中國近代酒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相關。2012年是中國酒業的拐點之年。中國白酒從2004年的312萬千升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1153萬千升。按照全國13億人口中4億成年男性為飲酒的有效人群來計算,以此產能,每人每年要喝掉白酒57瓶,即每周要喝掉1瓶白酒。與此相應的,在葡萄酒和啤酒領域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產品升級的迫切形勢。
因此,朱思旭建議,釀酒行業從產品結構上應進行及時轉變,由金字塔形向橄欖形轉變。其中,高、中檔產品還要保留,并不能因目前的形勢因噎廢食。只是,高端酒勢必要占少數,調整由政用、軍用酒轉為商用酒。同時,酒業發展的重點要放在中低檔酒。在高端酒保質、限量、保價的情況下,中檔酒保質、提量將勢必成為消費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酒企在發展中檔酒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同質化,著重在創新開拓產品及營銷思路上研究差異化戰略。
加強行業科研 引導健康飲酒
“釀酒行業真正的形象本應是這樣的:它是現代食品高科技生物產業的一個深奧領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主流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管理體系、質量控制體系的不斷發展提高,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技術管理體系下位居各行業前列。而酒企管理者、生產者都應是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權威,他們為國家提供極大的物質財富。”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張五九提出,可惜的是,伴隨近年來釀酒行業的高速發展,酒業正面形象的樹立并沒有隨之形成。
他認為,加強酒業相關課題的研究,全面展示酒業的釀酒風貌是扭轉形象的關鍵。在研究方面,健康飲酒、飲酒文化、釀酒與社會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內容。舉例來說,如何為適度飲酒,“我們總說適度飲酒有益健康,到底何為適度?中華醫學會針對國人自身情況發布了首個飲酒指南,標明健康飲酒為每天飲酒量不超過20克酒精,過量飲酒指男性每天飲酒量超過40克酒精,女性超過20克酒精等等。這些指南的推出對于健康飲酒的教育是個進步,但針對不同人群的‘適度顯然不應是同一個數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通過研究和宣傳,我們期待著人們對于酒認識上的轉變,如從喝酒向賞酒轉變,從大酒向雅酒轉變,在對酒的認識方面從感覺向科學轉變,從而全面改進釀酒行業的呈現風貌。”張五九副院長表示,如今黃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均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高度,讓國家社會和消費者充分認識釀酒行業,是釀酒行業調整、變革和發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