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蘋
價值教育的思考與行動
編者按:面對當今教育中出現的價值混亂、價值多元的現象,認識“價值教育”、思考“價值教育”、落實“價值教育”已成為一大趨勢。那么,如何認識、思考、落實“價值教育”?本期《深度報道》將推出一組文章和一篇專訪,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從教育教學到學校活動,提出并討論有關“價值教育”的相關問題,并對“價值教育”的踐行進行全面總結,以饗讀者。
面對當代社會、教育中出現的諸多價值危機現象,國際教育界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價值教育”思潮。近幾年,國內學者也不斷對這類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價值教育”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另外,“價值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思潮,更是一種教育實踐方式。因此,如何將“價值教育”的內涵恰當融入教育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成為需要不斷探究的問題。本文旨在從“價值教育”的實踐出發,介紹近期在中小學教師中引起廣泛關注的具有“美國最好的老師”“傳奇教師”等美譽的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中所踐行的“價值教育”,并從中尋求可借鑒之處為我國“價值教育”的實踐所用。
雷夫所在的霍巴特叢林小學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中心一個貧窮、充滿暴力的地區,學校中的大多數學生來自移民美國的家庭,家庭的貧窮和破裂讓他們生存在恐懼與危險中,他們甚至從小就帶有“平庸”“文盲”的標簽,以致整個社會都不對他們抱有希望,很多人不愿為他們的未來創造良好的環境。但在這樣一所處在主流文化邊緣的學校里,卻出現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第56號教室”的學生的品德讓人稱贊,在公共場合,他們的文明、有禮達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1]。那么,雷夫如何改變了這些有價值觀缺陷的學生,如何改變了公眾對學生的評價,如何在班級活動和課程教學中踐行了“價值教育”,將成為本文探討的三個重要話題。
一、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里,雷夫有過失落,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因為他相信,“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需要做出犧牲的,在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2]”。雖然美國社會也非常強調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但雷夫堅信,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中[3]。考試成績優異固然好,但更值得稱贊的是價值觀——我的學生知道許多比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更重要的事情[4]。在雷夫看來,考試成績只是學生成長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品格教育才是學生成長中的關鍵部分。
雷夫的“成功無捷徑”理念,大致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成功無捷徑”意味著不斷努力。雷夫為學生創造的“學習八法則”,即“解釋、示范、模仿、重復、重復、重復、重復、再重復”。當“成功無捷徑”的原則深入學生心中后,學生便愿意多花時間與雷夫一同閱讀、參加莎士比亞戲劇演出、做算術。這是雷夫提供給學生的一種嶄新的學習方法。二是“成功無捷徑”意味著善待他人。雷夫希望學生過上“卓越”的生活,“卓越”不僅指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異,更指學生的言談舉止得體。畢竟,美國社會階層的區別不僅在于經濟基礎、社會地位、家庭背景,更在于舉止、談吐、行為。由于生活于底層的人常被認為是舉止不文明、不禮貌,不能過上“卓越”生活的人,因此,學業的成功不是過上“卓越”生活的唯一標準,學業的成功不能代替優秀個性的展示。
以“成功無捷徑”為理念追求“卓越”的生活,雷夫這樣的教育出發點不僅讓學生在學業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更在品德方面獲得認可。
二、“價值教育”的原則與內容
“第56號教室”里充滿了雷夫智慧的創造,他為學生的成長營造充滿信任的環境,為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付出巨大努力。在雷夫的“價值教育”中體現了勤奮、同情心、團結與合作、責任四方面的“價值原則”。
1.勤奮
勤奮是伴隨著“成功無捷徑”的理念而來的,它是成功的基礎,智慧的源泉。勤奮,即學習與做事認真,愿意付出時間和汗水,盡心盡力,不怕吃苦,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其實,勤奮需要遠大理想為依托,并依靠堅忍不拔之志去踐行。終歸,天才來自于非凡的傻勁,聰明需要不斷耕耘,人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智慧。
(1)以遠大理想為依托
社會的歧視、環境的惡劣、家長的忽視,讓生長在貧窮家庭中的學生不敢有夢想,但雷夫卻讓學生重燃夢想之源。首先,雷夫帶著學生一起學習地理、歷史。“第56號教室”的每個學生都能在空白的世界地圖上標示出至少150個國家,談到美國的歷史也能滔滔不絕[5]。這不同于常規教學中的只重視閱讀和數學,這有利于學生走出思想的局限。其次,雷夫帶著學生們出游,認識外面的世界,接觸更多談吐優雅的人。最后,雷夫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從“充滿信任”的教室,到各種活動中能力的展現,再到學生熱情的激發,這都有利于學生自信的樹立。
(2)把“成功無捷徑”的理念作為過程
“成功無捷徑”的理念和“學習八法則”意味著勤奮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在聽完林恩·哈雷爾的大提琴獨奏音樂會后,雷夫希望學生們明白成功沒有捷徑,“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6]”。至于學習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即全身心投入,用最好的狀態進行最有效的學習。所以,“第56號教室”的學生愿意每天多花兩個多小時在學校學習,愿意每周六下午還堅持學習,目的是通過這種延長時間的辦法獲得更多知識。
2.同情心
同情心就是基于對他人的境遇或狀態的理解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它具有向他性、反應性和能動性[7]。同情心是仁愛的表現,是道德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為了不使我們的學生成為缺乏同情心的、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我們努力使兒童少年在心靈中產生對生命和美好的東西的真誠的關心、擔憂和激動[8]”。對學生而言,富有同情心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同情心的培養。在雷夫的教導下,“第56號教室”的學生非常富有同情心。
(1)道德“六階段”中的同情心
雷夫從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出發,形成“第56號教室”特有的道德“六階段”,即“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別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在雷夫看來,“六階段”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這六個階段不斷遞進,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是“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找出學生良好行為背后深層次的支持依據。具體而言,道德“六階段”有三方面含義。其一,前三個階段是為外在的榮譽而努力,體現了良好的行為,遺憾的是沒有主體的存在。其二,從第四階段開始,出現了自己的判斷和自身的價值選擇。其三,從第五階段開始,已達到同情他者的層次,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雷夫的教導下,“第56號教室”的學生被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阿提克斯·芬奇是一名律師,具有堅定的信念與非凡智慧,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顧個人安危,為黑人和窮人伸張正義)感染,把“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作為行動的前提。
(2)閱讀中產生的同情心
雷夫所創設的特殊“閱讀法”,即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和興趣愛好選擇閱讀書目,期望將自己的熱情傳達給學生。因此,雷夫選擇了馬克·吐溫、約翰·斯坦貝克、威廉·莎士比亞、喬治·奧威爾等文學巨匠的作品。雷夫認為,“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9]”,“要讓孩子們在長大后成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10]”。在閱讀教學中,雷夫一般采用三種方式。一是雷夫與學生一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命運,產生休戚與共的感覺。二是雷夫帶著學生去看與文本相關的話劇、電影,讓學生通過另一種形式領悟文本的含義,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三是雷夫讓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而進入角色的靈魂深處。當皮普發現麥格威齊是自己的恩人時,學生們倒抽了一口氣;當吉姆·霍金斯藏在蘋果桶里無意間聽到獨腳海盜的計劃時,學生們驚呆了;當喬治殺了雷尼時,學生們哽咽了;當湯姆欺騙戰友進到一個粉刷的圍墻后時,學生們大笑起來;當艾提卡斯離開法庭時,學生們陷入沉寂中[11]。雷夫的特殊“閱讀法”使學生們樂于了解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愿意感受劇中人物的命運多舛。
3.團結與合作
團隊精神不僅考驗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更考驗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在團隊中,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與其他成員配合默契,“第56號教室”的學生們可以做到。
(1)莎士比亞戲劇表演中的團結與合作
每年,“第56號教室”的學生都會排演莎士比亞戲劇。平日里,雷夫帶領學生們一起閱讀文本,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命運,“……目的是學習語言的力量和團隊合作的樂趣[12]”。戲劇表演不僅吸引著“第56號教室”的學生,更向外班開放。在這個開放的場域中,學生們相互合作,無論前臺還是后臺,都在為戲劇表演而努力。很多看過學生們表演的觀眾都不敢相信,十歲的學生竟將莎士比亞的劇作搬演得如此精彩。
(2)體育運動中的團結與合作
對“第56號教室”的學生而言,體育運動不是簡單的動作重復,而是探尋體育運動背后的體育精神。為此,“第56號教室”的學生的體育課目標設定為五方面。一是每天運動,二是認識體育基本原則和動作的重要性,三是隨時隨地展現優秀運動員的精神,四是明白團隊合作的價值,五是把從體育活動中學到的種種經驗運用到現實生活的其他領域[13]。“第56號教室”的學生無論做什么(包括體育在內),都不取笑或揶揄他人。這個原則始終不會改變[14]。“第56號教室”的學生們單獨練習,即使沒有教師指導,也能掌握動作要領。關鍵在于:學生要在自己的練習中,把握技巧,了解自己。
4.責任
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有責任感的人不僅知曉自己應為之事,更對自己所做的事、所說的話負責任,即將主動擔負責任和敢于承擔責任高度統一起來。因此,對學生培養責任感非常必要,旨在讓學生成為有擔當、負責任的人。在雷夫看來,讓學生形成責任感,最好的方式不是控制他們,而是讓他們學會控制自我。
(1)“班級經濟制度”中的責任
“第56號教室”的“班級經濟制度”設立了獎懲規則:學生的表現良好會得到“獎金”,例如按時出勤、良好的測驗成績、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等;學生的表現不好會被“罰款”,例如遲到、不完成作業、不誠實等。學生遵守或違反班級規章制度的行為,最終會反映到他們擁有的“財富”上,更多的“財富”意味著獲得更好的座位和更多的服務。首先,學生要對自己的表現負責,表現越好,“財富”越多。其次,學生要對自己的“儲蓄”負責,要善于規劃“儲蓄”,因為“會存錢且謹慎用錢的人,多半財務狀況都優于為了立即享樂而亂花錢的人[15]”。
(2)出游中的責任
出游是“第56號教室”學生的一項經典活動。一般而言,出游活動需要兩個條件。其一,學生對出游感興趣。其二,出游前學生須花充足時間進行準備,這不僅是對出游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為了讓每次出游都不盲目,所以出游前需要做三件事:了解目的地的歷史,認識離家的生活,規劃未來幾天的生活。例如:在去迪士尼樂園之前,學生們要提前閱讀《迪士尼樂園指南》并研究地圖。另外,旅途中學生的行為表現也是一種責任的體現。由于“第56號教室”的學生以道德“六階段”為旅途原則,因此他們的表現良好,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且彬彬有禮。
三、“價值教育”的啟示與借鑒
處在美國教育環境下的雷夫,在“第56號教室”里以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為核心,造就了教育中的“奇跡”。雷夫的“價值教育”的實踐行動,能否被我國教育工作者所借鑒,能否對我國“價值教育”的實踐產生啟示,可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1.“價值教育”的土壤與陽光
雷夫在“第56號教室”實行的“價值教育”,具有豐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一是“值得信任”。雷夫營造班級“值得信任”的氛圍,改變以往班級中的“恐懼”風氣。正如雷夫所說,“我們不需要對孩子們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么負責任,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我們的肩上[16]”。在信任的前提下,學生在班級里感到安全和放心。二是以身作則。在遵守班內規章制度和出游時的行為表現方面,雷夫都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教師與學生最親近,最容易為學生樹立榜樣。所以,雷夫抓住每個機會做學生的榜樣。畢竟,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在對待教育教學工作的態度和行動中、在對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中均體現著教師自身的價值選擇,傳遞著某種“價值原則”[17]。因此,教師自己的言行總會對學生的價值選擇與判斷產生一些影響。三是品德高于分數。雷夫對品德的追求高于對分數的追求,對多學科知識的追求高于對應試考試知識的追求,對學生多元文化視角的重視高于對單一思維發展的重視。
2.“價值教育”的形式與過程
雷夫的“價值教育”的實踐更多體現在他為學生設計的活動中,無論是莎士比亞戲劇表演,還是“班級經濟制度”,都具有豐富的“價值原則”。每項活動背后都蘊藉著雷夫多年教育實踐的積累和對教育深層次的體驗。具體而言,有三方面。一是活動載體的多元。形式是“價值教育”實現的載體,如何選擇載體,需要根據不同情況而定,且每個活動都不只包含一種原則,而是多種原則的共生。二是活動對象的多元。雷夫的“價值教育”的實踐,并不僅限于“第56號教室”的學生,而是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學生。例如:莎士比亞戲劇表演和出游,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從不強迫。三是活動過程的重要性。在雷夫看來,結果并沒有過程重要。正如他所說,“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獎賞。再多掌聲也比不了孩子們所經歷的探索,以及為了使每一個演出不同凡響所付出的努力。過程就是一切[18]”。
參考文獻:
[1][2][3][4][5][6][9][10][12][13][14][15][16][18]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M].卞娜娜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7]石中英.全球化時代的教師同情心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0(9).
[8]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公民的誕生[M].畢涉芝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雷夫·艾斯奎斯.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跡[M].邱宏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17]胡薩.西方“價值教育”興起、原因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徐冰子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