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國家課程標準對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逐漸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盡管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中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維度,但這種關注要么僅停留在設計階段而未能在教學中真正得以實施,要么就是在實際教學中顯得生硬、附會,難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改革的確使人們更加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但“價值教育”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真正轉變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解。
一、當前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問題
新課程改革使學校和教師開始普遍注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問題,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價值教育”的意識,使以往單方面強調知識技能學習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但產生這種改變的基礎往往并非教師們對于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有了更加豐富而深入的認識,而是在他們保留了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固有認識(把課堂教學活動理解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活動)的前提下,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附加上了新的“價值教育”的任務,最終使“價值教育”為這種知識技能傳授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所同化。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種種典型問題恰恰反映出教師們正在其課堂教學活動中踐行著這樣的觀念。
1.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目標流于形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在教學設計中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正成為一種普遍規范。盡管大部分教師接受這種規范,在自己的教案中提出專門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只在一堂課的最后,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對課堂內容的“提升”或“升華”,而在此前的大部分教學時間中缺乏“價值教育”方面的考慮,甚至有些教師雖然在教案中設計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徹底忽視這些目標。
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設計“價值教育”目標時,首先是滿足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要求,而對“價值教育”目標制訂之后是否可行和如何有效實施的考慮較少,致使教學設計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常常流于形式。同時,由于缺少了對“價值教育”目標如何有效達成的思考,以致教師在設計“價值教育”目標時,簡單以“就高不就低”的方式把理想的道德原則直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目標[1],從而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關注和考察,最終加劇了“價值教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形式化。
2.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教育”目標的結合存在問題
當前,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另一個典型問題是如何較好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把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價值教育”目標有機結合。對于語文、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尋找結合點,相對較易;對于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課程,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尋找結合點,相對較難。因此,部分教師放棄了這種結合的嘗試,專心投入到知識技能的傳授之中。
其實,這個問題的出現同樣與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本身的理解分不開。由于教師把課堂教學活動簡單理解為知識技能的傳授,因此把“價值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也就只能意味著在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之間尋找結合點。通過尋找這種結合點來開展“價值教育”,這固然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價值教育”目標的一個方面,但由于學科性質本身的特點,使得有些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聯系不那么直接,若強行把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教育”的目標相結合,一是給教師們提出了難題,二是學生不易接受。
3.以知識技能傳授的方式開展“價值教育”
在把課堂教學活動簡單理解為知識技能的傳授的前提下開展“價值教育”,容易造成的第三個問題是以知識技能傳授的方式進行“價值教育”。所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常常是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之余,傳授一些與當堂課所講的知識技能相關的“價值觀知識”或“道德知識”。這種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在手段上使用的是知識技能傳授時常用的教學法,在目標上是要讓學生知道并掌握這些有關“價值品質”的知識。這種“價值教育”對于學生是否真正認同這些“價值品質”,是否能在自己的行動中踐行這些“價值品質”,缺乏必要的關心。因此,這樣的“價值教育”沒有落到實處。
4.“價值教育”的自相矛盾
由于從知識技能傳授的立場看待課堂教學活動,以致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常常演變為對“價值品質”相關知識技能的傳授,使得教師忽視了其自身的教學行為所傳遞的價值觀。例如,一位教師在給學生解釋“公平”的重要性的同時,可能并沒有公平地對待班里的學生;又如,另一位教師在講臺上就“尊重”的意義旁征博引的同時,可能也會當眾羞辱一個沒有好好聽講的學生。這些場景并不是假設,它們時常發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怎能真正體會“公平”和“尊重”的意義?畢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往往對學生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
二、課堂教學活動與“價值教育”目標
1.把抽象而片面的知識技能傳授還原為具體而豐富的教育活動
要系統解決課堂教學活動中“價值教育”遇到的各種問題,就要把課堂教學活動理解為豐富而完整的“價值教育”活動。
(1)把課堂教學活動看作知識技能的傳授是一種抽象而片面的理解
知識技能的傳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但不是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把課堂教學活動直接理解為知識技能的傳授,其后果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專注于學生的知識獲取和技能掌握,從而使教學過程變得抽象,教學手段變得單一。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有多方面考慮,應使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具體而豐富的教育活動
學生總是在現實的、整體的、生動的教育實踐中接受多方面的影響。因此,課堂教學活動應成為一種具體而豐富的教育活動,其對學生的影響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技能的傳授、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課堂教學活動應始終與價值觀緊密相連
“如果我們擁有某種價值,我們相信它應該體現于生活和行為的諸多方面。[2]”課堂教學活動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行為來實現,教師的教育行為直接或間接體現教師的價值觀,教師的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無論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是否涉及“價值教育”的目標,“價值”總是與課堂教學活動相伴隨的。如果一位教師能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價值觀方面的影響,并有意識讓這種影響朝正面發展,那么這位教師就在對學生進行著“價值教育”。如果一位教師不能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價值觀方面的影響,即便其在“課堂教學”中對“價值教育”目標有所關注,其所進行的“價值教育”也常常會遇到種種問題。
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價值教育”的改進建議
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是拓展和加深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理解的重要契機。只有重新把課堂教學活動理解為一種具有現實性、整體性和豐富性的教育活動,才有助于教師重新看待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價值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從這一角度出發,筆者總結了四點改進當前課堂教學活動中“價值教育”的建議。
1.重新理解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目標
由于學生是在現實的、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受到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價值教育”便有了較大的施展空間,“價值教育”目標的制訂就有了嶄新的思路。
(1)關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教育”的結合點
“價值教育”的目標制訂要關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教育”的結合點。例如,理科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目標可包括科學的興趣、理性質疑的意識與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自我超越的精神[3],相對于一些非理科課程,這些“價值教育”的目標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
(2)制訂對于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價值教育”目標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價值教育”時還應關注那些滲透在一般教學行為中的價值觀,從而制訂對于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價值教育”目標。例如,關愛、公正、尊重、誠信等,可將它們作為一般課堂教學活動所共有的“價值教育”目標,并促使教師在教學中踐行這些“價值教育”目標,以此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2.整體看待“價值教育”活動
由于價值觀貫穿于人的生活和行為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價值教育”時有整體性的考量。
(1)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把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
杜威認為,作為教育內容的教材對于教育方法具有規定性[4];對于“價值教育”而言,這種規定性則更為強烈,因為“價值教育”的內容本身就體現在教學方法及其實施過程中。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把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避免造成“價值教育”本身的自相矛盾。
(2)處理好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與其他“價值教育”活動之間的關系
人的行為始終伴隨著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教育”的意義也必定內在于所有的教育活動中。因此,教師要處理好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育”與其他“價值教育”活動之間的關系。所謂處理好這種關系:一是要避免或處理好不同教育活動中的價值沖突;二是要使不同教育活動中的“價值教育”相互銜接,形成完整而合理的“價值教育”體系。
3.提高教師的“價值教育”意識
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缺乏相應的“價值教育”意識,那么其對學生的影響就處于失控的狀態。如此一來,學生在“價值品質”方面既可能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壞?;诖耍嵘處煹摹皟r值教育”意識,即不僅要使其認識到其行為可能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更要令其明確把對學生的影響轉變為有意識的“價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 “價值教育”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
由于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價值觀上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有很好的“價值品質”修養。然而,教師既不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直在學生面前把自己裝扮成圣人,那么教師怎樣避免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價值影響呢?對此,筆者認為需要考慮三方面。一是教育需要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表現出更好的“價值品質”修養。二是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價值品質”方面的負面影響不可能徹底消除,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這既利于學生對教師的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又可使學生具有坦誠、寬容等品質。三是良好的“價值教育”不僅使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價值品質”,更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品質”修養。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教育”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余清臣.課堂教學中價值觀目標設計的原則[J].教育科學研究,2012(7).
[2]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譚松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魏宏聚.論理科課堂中的價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4]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徐冰子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