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超
摘 要:以雜交水稻渝優1號為試驗材料,采用13種不同比例的氮、磷、鉀肥施用量單因素隨機設計,進行江津區油溪鎮雜交水稻最佳施肥配方和最佳施肥量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在中下等土壤肥力上氮、磷、鉀的最佳施肥量分別是6.7kg/667m2、6.2kg/667m2、4.1kg/667m2。
關鍵詞:雜交水稻;氮;磷;鉀;最佳施肥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28-02
雜交水稻是重慶市江津區油溪鎮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了掌握雜交水稻在我鎮海拔400m以下地區所需施用氮、磷、鉀的比例和最佳經濟施肥量,為我鎮該類型水稻田的施肥提供科學依據,指導我鎮農民科學種田,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減輕環境污染,確保我鎮糧食安全,筆者進行了不同氮、磷、鉀比例施肥量的田間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基本情況
1.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地位于江津區油溪鎮橋頭村,試驗田面積3.566 7m2。試驗為一年一熟,耕作制度為水稻-冬水。試驗田肥力中等,肥力均勻,排灌條件較好,交通方便。
1.1.2 土壤類型 供試土壤為侏羅系沙溪廟組發育的淹育型水稻土(紫泥田),酸性土,pH值5.6,有機質11.6g/kg,堿解氮77.2mg/kg,有效磷7.9mg/kg,有效鉀56.8mg/kg。
1.1.3 氣候條件 該地常年降水1 060mm,年平均氣溫18.8℃,年有效積溫6 643℃,無霜期296~365d,年均日照總數1 200h。春季氣溫不穩定,有寒潮低溫天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常有高溫伏旱。
1.2 試驗材料 試驗用雜交水稻品種是渝優1號,由重慶金穗種業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小區設計,試驗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14個處理,3次重復,共42個小區;每個小區長8m、寬2.5m,凈面積20m2。小區四周設保護行,重復間設過道;小區間筑埂,埂高40cm,寬50cm;每個小區內栽8行水稻,第窩栽2粒谷苗,每行38窩,共304窩;采用寬窄行方式栽培,寬行40cm,窄行25cm,退窩20cm,667m2栽1.01萬窩。
1.4 試驗實施情況
1.4.1 育秧 試驗種子采用濕潤育秧,于3月6日播種,3月22日煉苗,4月19日移栽,秧齡45d,秧苗平均每粒谷苗帶蘗1.6個。秧苗素質較好。
1.4.2 作埂 試驗小區于4月12日作初埂,用20%甲氰菊酯100mL殺滅龍蝦、泥鰍、黃鱔;4月17日補埂,埂上用寬1.2m的塑料地膜覆蓋,兩邊用泥壓實,防止小區間串灌和降雨塌埂。
1.4.3 施肥 4月18日施用60%氮肥和全部磷肥、鉀肥作底肥,40%氮肥于5月1日返青期施用。
1.4.4 移栽 4月19日上午完成移栽,4月21日補缺窩。
1.4.5 病蟲防治 4月30日用90%“殺蟲單原粉”加稻田除草劑防治第一代螟蟲和雜草為害,7月4日防治第二代螟蟲、稻飛虱、紋枯病和稻瘟病。
1.4.6 水漿管理 采用“淺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適時曬田”的方法管水。除降水外,其他來水全部通過排洪溝排水,確保小區間水沒有互相流通。
1.4.7 收割 8月13日取Ⅱ重復的1、2、4、6、8處理的植株樣,每個處理取第3行的第11~20窩進行考種,8月14日稻穗9.5成熟時收割。采用每個小區單獨脫粒、單獨曬干稱重。
1.5 分析方法
1.5.1 取樣方法 試驗地施肥前梅花狀取1個混合農化土樣。收獲時分小區單打單收考種計產。
1.5.2 測定方法 土壤樣品基本農化性狀按常規分析方法測定。植株氮、磷、鉀分別用濃H2SO4-H2O2 消化,用蒸餾法、釩鉬酸顯色—722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光度法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產量的影響
3 試驗結論
在中下等土壤肥力上氮、磷、鉀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大小順序為:N>P>K;氮磷、磷鉀表現為正交互效應,而氮鉀相互之間有拮抗。氮肥、磷肥、鉀肥的最大施肥量分別為8.5kg/667m2、7.4kg/667m2、6.2kg/667m2;氮肥、磷肥、鉀肥的最佳施肥量分別為6.7kg/667m2、6.2kg/667m2、4.1kg/667m2;氮肥、磷肥、鉀肥的最優施肥量分別為3.0kg/667m2、4.0kg/667m2、3.9kg/667m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