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山 孔祥智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程度顯著提高。與現有研究主要著眼于經營主體來考察適度規模經營不同,文章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依據農戶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程度,將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分為土地租賃型、農戶合作型和統一服務型。通過對三種規模經營途徑對比分析,文章發現無論是在提高農民收益、保障糧食安全上,還是在防止農民失地成為城市流民上,以“土地托管”為代表的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都是較優的路徑選擇。因此,學者和有關政策制定者應加強對這一實現形式的研究,提出發展、引導和扶持的辦法。
關鍵詞: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放棄程度;實現形式;土地托管
為了研究我國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對江蘇、山東等10多個省(區)進行了調查。本文結合課題組調查發現的典型案例,歸納當前我國農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現狀和實現形式,對比分析流轉、入股和托管等方式對農民增收、糧食安全和城鎮化的影響,從而為理解和推進規模經營提供決策參考。
一、 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現狀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隨著中央的重視和各地政府的支持,土地規模經營發展迅速。農業部2012年的農村經管工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經營耕地面積在10畝~100畝的農戶達到了3 033.3萬戶,其中經營面積30畝以上的種植專業大戶超過900萬戶,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超過270萬戶。據農業部估算,經營面積在3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的土地耕種面積超過5.1億畝,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規模經營主體。
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規模經營也在快速推進。至2011年6月,山西省土地規模經營已從2008年的84萬畝增加的260萬畝,占總耕地總面積的比例也由不足2%增加到6%。黑龍江省2009年農地規模經營的耕地總面積僅為1 803萬畝,占農村耕地總面積的13.87%,2012年7月規模經營面積已突破4 000萬畝,比例增加到30.77%。內蒙古自治區2011年底的規模經營主體為10萬戶,耕種面積達到2 231萬畝。在現代農業較為發達的江蘇省和浙江省的一些地方,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速度更快。據江蘇省農委的數據,在2012年7月,該省規模經營比例高達50%(高峰,2012)。而浙江省的寧波市2011年底規模經營面積比例已經超過60%。在山東、黑龍江、河北等地,受多方面因素的推動,規模經營情況也顯著改善。
當然,由于人均耕地面積不同,各個地方對規模經營的界定也不同。黑龍江一般將面積在30公頃(450畝)以上的認定為規模經營,在山西、浙江、江蘇等地則將規模經營界定為不少于50畝。其他的大部分地方,如內蒙古、山東、安徽、河北等地都認為100畝以上可稱為規模經營。各地對規模耕種面積的不同要求,既體現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中央要求的“適度”精神。
二、 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形式的對比分析
調查發現,盡管各地在規模經營的界定、規模經營發展的速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依據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放棄程度,可以分為土地租賃型、農戶合作型和統一服務型。
1. 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是指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使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集中,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目前專業大戶和涉農企業是土地集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也相應地分為專業大戶規模經營和涉農企業規模經營。
(1)專業大戶。種植非糧作物難以實現機械化,勞動力投入成本過高,因此流轉土地規模較大的專業大戶都以種糧為主,即種糧大戶。這些種糧大戶的經營規模大多在1 000畝~10 000畝之間,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種糧大戶的作用明顯。種糧大戶規模經營一般是種田能手、村干部、返鄉民工或比較富裕的人,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集中歸片,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這類經營模式是當前農地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最重要力量,對節約種糧成本,提高糧食產量,穩定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陳潔、羅丹,2012)。
專業大戶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并且具有較強的管理和經營能力。種植面積越大,對這些能力的要求越高。湖南祁陽縣的種糧大戶鄧冬勝在打工積蓄100萬資金后,2004年返鄉種田。為了開展規模經營,他先后添置了大、中型農業機械24臺,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到2011年,鄧冬勝種糧面積達到2 300多畝,先后被評為祁陽縣、永州市、湖南省和全國種糧大戶。從經營效果看,除去成本705.6元(其中租地成本一般為400元~500元),每畝平均利潤為400元左右,總面積2300畝,鄧冬勝每年的種糧凈利潤約為92萬元(賀利云,2011)。但是,隨著化肥、農藥、用工等成本的持續走高,種糧大戶的利潤空間日益受到擠壓,擴大經營規模的動力和能力不足。福建福鼎市店下鎮的種糧大戶鄧正鐘從周圍3個村流轉了300多畝稻田,預計畝產可達475公斤,早稻收購價為每公斤2.40元,加上政府的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等,每畝糧田收益約為1 400元。由于種植的各種投入費用增加,據鄧正鐘估計,2012年每畝土地的種植成本高達1 304元,流入土地搞規模經營的畝收益不足100元。一些種糧專業大戶認為,經營土地實際就是露天工廠,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而且水稻種植投入大、利潤低,若沒有政府支持,規模經營將難以維持。
通過專業大戶實現規模經營,并輔以一定政策支持,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生產,而且由于大戶對一般農戶有帶動示范作用,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和提高農業生產率。但是,調查中發現專業大戶經營收益的穩定性不足,不是所有的經營大戶都能獲得收益。種糧大戶的經營規模少則三四百畝,多則幾千畝,效益很容易受到農業生產風險的影響,需要政府有效引導和扶持。
(2)涉農企業。與種糧大戶的土地流轉合同相比,涉農企業簽署的合同期限一般較長。而且流入之后一般以種植果蔬和養殖畜禽等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為主,更傾向于改變原有種植結構。雖然中央多次提出,不鼓勵工商資本長時間大規模的直接參與農業經營(陳錫文,2010)。但涉農企業參與土地流轉和農地規模經營,能夠大幅度提高農地流轉的價格,甚至為地方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因此受到了農戶和地方政府的歡迎,在各地發展較快。
涉農企業進入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利于農民增收和規模經營。例如,2011年5月,山西河津市趙家莊村村民代表一致通過,將村里的兩個生產小組的1 000畝土地整體出租給康培集團,用于建設優質苗木培育基地,租期為20年。很多村民表示,租給別的農戶耕種每年每畝租金150元~200元,而公司給800元,比自己種的收益還要多。而且除了每畝800元的流轉收益外,村民還可以在苗木基地打工,因此絕大部分的村民贊成把土地出租給公司(楊霞,2012)。二是涉農企業會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增加復墾的難度,企業面臨經營風險時可能會中止流轉合同,導致農民利益受損。2010年,大自然食品公司與山東壽光市一個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共流轉承包該村土地1 380畝,租期為30年。初始租金為每年每畝1 100斤小麥,后每5年增加100斤;而如果農戶將土地租給其他農戶一般為500(元/畝年)左右,遠低于流轉給公司的價格,因此農民更愿意將土地租給公司。該公司流入土地后,修路、建加工廠占去100畝,其余土地主要用來建設蔬菜大棚,發展設施農業,而不再像原村民那樣種植小麥和玉米。2011年,公司流入耕地的平均產值約為2 000元/畝,除去各項經營開支后,每畝地實際虧損840元,虧損總計達92.4萬元。如果該公司扭虧無望而中止經營,將會給農戶復耕帶來很大困難。
可見,涉農企業進入農村大面積流轉土地,在促進村民增收、提高經營效益方面確實有所助益。但企業對市場效益的直接追求會改變傳統的小農經營的種植結構,推動農地的“非糧化”、“非農化”趨勢,這對于我國糧食供給緊平衡的現狀是極為不利的。涉農企業無序、過度地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可能會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
2. 農戶合作型規模經營。農戶合作型規模經營是指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則,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把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推進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這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主要包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和農地股份合作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益減少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勞動力和獲得農業機械規模經營產生的效益,合作社以多種方式推動規模經營。
合作社作為“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農民聯合性組織,在進行土地整理、實現土地連片后,或者自己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規模經營的新型主體,或者將土地連片出租給其他經營主體,推動規模經營的形成。合作社的規模經營,一般立足于本地的優勢和傳統產業,不改變種植結構。如河北欒城縣立杰合作社于2010年3月成立之后,通過成員農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耕地面積連年擴張。到2012年8月,合作社經營土地1 680余畝。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合作社配置了6臺農業機械,對經營的土地進行機械化耕作。種植結構方面,合作社流入的1 680余畝土地中500余畝用于種植甜瓜,1 000余畝種植小麥、玉米,100余畝種植蔬菜,與原先的種植結構相比,變化不大。又如安徽宿松縣碧嶺村在2009年被批準為“城鄉統籌實驗區”之后,為了改善土地的細碎化程度,進行規模經營,在村委會的主導下成立了土地合作社。至2012年6月,成員入股土地合作社的土地已經從2010年的1 700畝,增加到4 000畝,占本村農地總面積的30%。除了將400畝土地以每年每畝520元的價格出租之外,合作社其余的3 600余畝土地仍然種植玉米、水稻。但相對于土地平整、興修水利基礎設施之前,土地使用現代機械化進行連片耕作更加容易,土地規模經營水平明顯提高。
與專業大戶、涉農企業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成員的土地入股來進行統一生產經營,成員農戶部分放棄土地的生產經營決策權,獲得聯合后的規模效益和產品效益,這種形式一般會部分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盡管合作社有破產的可能性,但合作社成員有自由退出權,農戶一般不會失去土地,土地仍然可以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 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是指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受托方通過全方位、高標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全程生產服務,實行統一產業布局、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業化服務。在實踐中,這類規模經營主要通過農機合作社、植保隊和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土地托管”服務來實現。所謂“土地托管”是指在不變動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無力耕種或不愿耕種的農戶把土地委托給農機合作社或其它社會化服務組織,向其交納一定的服務費用,由其提供農地耕種和管理服務,最后收成歸農戶所有的做法。
無論是把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涉農企業,還是把土地入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可以認為是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一種讓渡——前者讓渡的是承包期,后者則讓渡了部分經營決策權,主要強調了農地的商品屬性。而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則充分發揮了土地對農戶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在不改變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的情況下實現了規模經營。
有些人強調,土地流轉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前提,為了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必須通過土地流轉,我們認為,這類觀點有失偏頗。土地經營權流轉對規模經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經營權流轉不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唯一途徑,中央也沒有把土地流轉作為規模經營的必備前提,而是鼓勵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快速興起的“土地托管”就是一種不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現規模經營的有效方式。
調查發現,近期在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專門從事“土地托管”的農民合作社發展迅速,大大推動了當地的農地規模經營。以江蘇興化市的陶金糧食生產合作社為例,在2010開始放棄土地流轉而采取“托管包產”的方式提供專業化農業服務、進行機械化規模耕作。托管服務每畝收取一定費用,并按照協議每年向農戶支付800斤小麥加1 200斤稻米,扣除兩季托管費用1 160元后,農戶每畝純收益可達1 400元。2012年,托管的土地已從2011年的306畝增加至1 861畝,預計2013年將達5 000畝。安徽利辛縣的土地托管規模更大,截止2012年7月,全縣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近400家,共托管土地22萬畝,每個合作社平均托管土地約550畝,托管服務涉及農戶114 990余戶。托管后,土地收益每年增加5 000余萬元,僅小麥一項,農戶畝均增收400元左右。
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專業性社會化服務,通過規模化的土地代耕、代管、代收,將細碎的土地集中到受托人手中,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便于機械化耕作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管理。在實現了農地規模經營的同時,為農民創造了比流轉土地最高的收益。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土地集中經營、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且一般不會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有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三、 結論與啟示
近幾年來,我國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情況顯著改善,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城鎮化奠定了基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中央各項有關政策的出臺和各地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我國農地規模經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調查結果表明,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可以分為三種:土地租賃型、農戶合作型和統一服務型。三種形式中,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放棄程度依次減少,而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保留的越來越多。從收益來看,除了在農戶合作型規模經營中,成員以土地入股的同時需要提供勞動,無法確定凈收益外,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給農戶帶來的收益明顯比土地租賃型更高。在一些地方,土地托管一年每畝地的凈收益可達1 400元,而流轉土地,根據流轉對象不同,每畝地的凈收益介于400元~1 200元之間,遠低于前者。從種植結構來看。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由于僅以專業化的服務獲得規模效益,因此一般不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而土地租賃型(除種糧大戶外)和農戶合作型,為了追求市場效益,會全部或部分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導致耕地的“非糧化”,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在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農戶無法做到“生產在家”,因此也就不能把土地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規模經營效益,而只能把土地流轉出去。但長期的土地流轉,無論是流轉給大戶、企業還是合作社,都有可能在事實上造成農民失地,形成城市流民,威脅社會穩定。而涉農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經營農村土地也可能進一步惡化我國的糧食安全。相比而言,“土地托管”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有其獨特優勢:一方面,它消除了農戶對長期流出土地的擔憂,順應了農民的戀地情結,維持農地對于農民的生活保障基本功能,同時能夠迅速提高農地規模化經營的程度和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另一方面,它不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平衡了土地的商品屬性和生活保障屬性,農民可以帶著資產進城,在享受城鎮化好處的同時,無失地之虞,對城市流民的形成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
總之,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是實現農地規模經營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既彌補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又符合我國政府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的目標,同時具有促進農民增收的積極效果,因此需要加強對這種服務形式的研究和政策引導,促進其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經管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材料,2012-12-14.
2. 高峰.江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踐與思考.江蘇農村經濟,2012,(7):60.
3. 陳潔,羅丹.種糧大戶:一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求是,2012,(3):32-33.
4. 陳錫文.人多地少,經營方式怎么轉?.人民日報,2010-10-17.
5. 楊霞.千畝土地流轉的背后.農村經營管理,2012,(3):12-1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員異質性、合作社理論創新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政策體系構建”(項目號:71273267)、農業部軟科學課題“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項目號:201211)。
作者簡介: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同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