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等
摘 要:利用常規天氣資料和數值預報產品,應用天氣學原理和診斷分析方法對2012年11月3~4日北京地區出現的強雨雪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500hPa的華北冷渦是此次過程的主要影響系統;700hPa的東南急流和冷空氣交匯、地面氣旋的生成為雨雪轉換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條件和水汽條件。
關鍵詞:強雨雪;環流形勢;物理量場;北京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6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145-02
寒潮是發生在我國冬春季的一種大規模強冷空氣活動過程,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凍等,會給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電力、人類健康等造成不利影響[1]。做好寒潮天氣過程的預報和總結對提升國家的防災減災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寒潮天氣過程進行了研究[2-4]。2012年11月3~4日受冬半年以來北方地區的首次寒潮天氣過程影響,出現了北京地區當年冬天的首場降雪,初雪時間之早位于歷史第4位,且降水相態轉換極其復雜,降水量突破歷史同期極值,故研究此次寒潮具有重要意義。
1 天氣實況
2012年11月3~4日受北方地區寒潮天氣的影響,北京地區48h降溫幅度超過10℃,4日最低氣溫降至1.1℃。11月3日08時至4日14時,北京市觀象臺實況資料顯示,全市平均降水量達58mm,已超過歷史同期日最大降水量,也是自1952年北京有氣象記錄以來11月到次年3月(冬半年)間單次降水量值最大的降水。西部山區出現暴雪,延慶站雪深47cm,創北京地區1960年代以來各氣象臺站的記錄。暴雪導致京藏、京新高速北京段交通受阻,3.6萬居民用電受到影響。
2 環流形勢分析
500hPa高空圖上,10月31日08時自泰梅爾半島極渦底部伸出一個近于E-W走向的橫槽。橫槽西北部的烏拉爾山脊由于其左側東移小槽的侵入壓迫作用,脊向東南方移動并推動橫槽的發展。2~3日,在橫槽前部正渦度平流和冷平流產生的正變高作用下,橫槽轉豎并分裂成多個短波深槽。其中位于我國內蒙境內的短波槽加深南擺在3日20時于華北地區切斷形成冷渦,4日08時高空冷渦清晰可見(圖1)。冷空氣在冷渦底部短波槽后西北氣流的引導下南下與槽前西南暖濕氣流交匯,是北京地區3~4日強雨雪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
3 物理量場分析
3.1 垂直速度分析 一定強度的垂直上升運動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條件之一。由3~4日的垂直速度剖面圖(圖略)可知北京地區上空為負值區,說明此地有強烈的上升運動,為水汽的輸送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條件。
3.2 渦度場分析 3日08時500hPa圖上,華北西部有一正渦度中心,與地面倒槽的強輻合區相對應。4日08時,正渦度中心東移并擴大至整個華北地區,北京強雨雪即發生在正渦度中心的右后方。
3.3 相對濕度分析 3日08時北京地區地面相對濕度為83%,850hPa上處在相對濕度為80%的高濕區。至4日08時,700hPa圖上北京地區相對濕度達90%,說明相對濕度從低層到高層的良好配合為3~4日雨雪天氣的出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
4 小結
泰梅爾半島極渦底部橫槽轉豎并分裂成多個短波深槽,其中位于內蒙境內的短波深槽切斷形成的華北冷渦是此次北京地區強雨雪過程的主要影響系統。中低層東南急流與冷空氣的交匯為北京地區西部山區暴雪的出現提供了有利的動力輻合和水汽輻合條件。地面低壓倒槽和鋒生氣旋也是此次寒潮降水的重要影響系統之一。
參考文獻
[1]朱乾根,林錦瑞,壽紹,等. 天氣學原理與方法[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10.
[2]牛若蕓,喬林,陳濤,等. 2008年12月2-6日次寒潮天氣過程的診斷分析[J]. 氣象,2009,35 (12):49-55.
[3]陳豫廷,陳楠,邵建,等. 2008年12月兩次寒潮天氣對比分析[J].氣象,2009,35(11):29-38.
[4]李江波,李根峨,裴雨杰,等. 一次春季強寒潮的降水相態變化分析[J]. 氣象,2009,35(7):87-9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