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已有研究市場一體化成因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經濟發展差距這一因素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然后以長三角區域為例,采用該區域16個城市2000年~2008年主要8類商品的面板數據,應用相對價格法測算了該區域的市場一體化水平,并實證檢驗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是阻礙區域市場一體化的關鍵因素這一理論性結論。最后,文章提出相應的促進市場一體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市場一體化;經濟發展差距;長三角區域
一、 引言與文獻綜述
市場一體化是與市場分割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側面,兩者相互聯系。市場一體化有利于擴大國內市場規模,并進一步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形成規模經濟,對一國的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市場分割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市場分割主要是指一國范圍內各地方政府為了本地的利益,通過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資源進入本地市場或限制本地資源流向外地的行為(銀溫泉等,2001)。眾多文獻從市場分割的弊端、成因和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
市場分割的弊端主要是引起市場運行機制扭曲、造成市場信號失真,使社會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鄭毓盛等,2003),也不利于各地小市場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也就是形成規模經濟(盛斌等,2011)。然而市場分割也會有其積極一面,市場分割通過促進各地之間的競爭,進而促進效率的提高,如陸銘等(2004)實證了適度分割有利于經濟增長,并且對于開放程度更高的地區,市場分割越有利于當地的經濟增長;李善同等(2004)也認為地方政府的保護一定程度上收到一些實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經濟發展。可見,認為市場分割有好處主要是從局部和地方來考慮,而沒有從整體福利來看,如果從整體福利加總來看,并不能得出市場分割有利于總體經濟增長的結論(盛斌,2011)。
為了消除市場分割的消極影響,首先要搞清楚市場分割形成的機理。已有文獻主要從三方面分析市場分割形成的機理,即財政激勵、晉升激勵和分工激勵(皮建才,2008)。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行政性分權和財政包干制度實施以來,各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財政和經濟利益,對本地的資源和市場進行保護,以便當地企業進入某一行業,從而增加當地的稅收和財政收入,這種政府行為被歸結為財政和經濟激勵導致的市場分割形成的原因之一(銀溫泉等,2001;林毅夫等,2004)。然而,財政和經濟激勵不能完全解釋地方政府的行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合作、形成連接的市場時,并沒有出現地方政府之間坐到一起研究彼此間的協調發展(周黎安,2004)。于是,學者們開始從地方政府之間的晉升激勵的角度進行分析,周黎安(2004)認為,由于現行的官員晉升制度是根源于"基于相對績效的考核制度",即通過競爭選拔優勝者并以相對次序決定最終勝負,他使用了簡單的博弈模型證明了,在這種政治錦標賽下的情況下,地方官員沒有激勵進行經濟合作。還有學者從分工激勵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果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都開放本地市場,同時參與分工,那么落后地區由于處于劣勢通常只能分到少量的生產份額或者是低端的生產類型;為此,地方政府就會采取策略性分工,在初期為了保護本地市場不受侵害,而不與發達地區進行分工,以便后期搶占一個更好的議價位置(陸銘,2004)。
總的來說,以上分析市場分割形成的三方面原因,可以歸結為都是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行為,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地方政府間存在競爭關系,出于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產生了地方政府間的財政和經濟激勵、晉升激勵和分工激勵。對于落后地區來說,落后地區往往在基礎設施方面、經濟實力方面、產業發展效率和競爭力等方面都弱于發達地區,在與發達地區競爭時處于劣勢,因此落后地區就傾向于保護本地市場。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如果在市場一體化化程度高、經濟資源充分流動的情況下,經濟會自發產生集聚效益,經濟發達地區會吸引落后地區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機會,形成核心—外圍結構,而落后地區變得更加落后。為此,落后地區有激勵保護當地市場、不愿意促進市場一體化。對于落后地區來說,落后地區往往在基礎設施方面、經濟實力方面、產業發展效率和競爭力等方面都弱于發達地區,在與發達地區競爭時處于劣勢,因此落后地區就傾向于保護本地市場。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如果在市場一體化化程度高、經濟資源充分流動的情況下,經濟會自發產生集聚效益,經濟發達地區會吸引落后地區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機會,形成核心—外圍結構,而落后地區變得更加落后。為此,落后地區有激勵保護當地市場、不愿意促進市場一體化。對于發達地區來說,通過整合落后地區市場可以擴大市場規模,但是,由于整合落后地區市場存在整合成本,導致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市場整合度隨著落后地區的經濟收益高而上升,隨著發達地區經濟收益高而下降,與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呈反向關系,即發到地區和落后地區的經濟差距越大,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市場整合的程度越小。由此可鑒,如果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大的話,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不愿意進行合作和整合市場,這樣的話,就不利于地區之間開放各自市場、形成統一大市場。
除了從理論上分析我國地方市場分割形成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實證研究市場分割的影響因素。如桂琦寒等(2006)從對外開放程度、政府干預經濟方面考察了地它們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并認為鼓勵對外開放,推進非國有化進程,是推進市場一體化的主要措施,另外,還考察了區間的技術差距和省際間的距離等因素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范愛軍等(2007)也從對方開放和政府干預兩方面選取變量考察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
本文將重點考察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皮建才(2008)也在“在官員晉升制度下,發達地區傾向于市場整合,發達地區在權衡市場整合后的收益之后選擇是否促進市場一體化”這一假設框架下,構建理論模型證明了地區發展差距是阻礙市場一體化的決定性力量。地區間收入差距會阻礙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對這一理論性結論目前還沒有實證檢驗,本文試圖從這一視角出發,通過構建簡單的理論模型和計量經濟模型,對其進行實證檢驗。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發展和一體化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并取得了很大進展。因此,本文將以長三角地區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 理論、計量模型與指標說明
1. 理論。本文的理論模型主要在Alesina和Spolaore(2005)、Acemoglu和Robinson(2006)、皮建才(2008)等的理論框架下構建。
假設存在兩個地區,即發達地區1和落后地區2,市場面積均為x,市場整合的過程就是發達地區將其市場面積擴大到落后地區的過程。進一步假設,發達地區每單位市場面積的經濟收益為y1,落后地區每單位市場面積的經濟收益為y2,且y1>y2>0。地區1整合地區2的每一單位地理面積,獲得的單位收益是u,付出的單位成本是c(y1-y2)。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時,即u>c(y1-y2),發達地區整合落后地區市場將是有利可圖的。
進一步假設在政治晉升制度下,相對績效更好的地方政府官員就可以獲得晉升,所以地方政府關注的不是經濟利益,而是關注自身的相對績效是不是更好。用V表示相對績效。假設地區1整合地區2的z個有效地理面積單位的市場。
地區1的績效為:V1=xy1+uz-cz(y1-y2)(1)
地區2的績效為:V2=xy2+z(y1-y2)(2)
地區1為了保住自身的政治晉升收益,會選擇V1>V2時的z值,此時有:
z(u-(1+c)(y1-y2))>x(y2-y1)(3)
當u>(1+c)(y1-y2)時,z的最大值是x,市場整合度(用MI表示)為1,即發達地區將落后地區面積全部整合。
當u<(1+c)(y1-y2)時,z的最大值是x(y1-y2)/((1+c)(y1-y2)-u),市場整合度為MI=(y1-y2)/((1+c)(y1-y2)-u)(4)
即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市場整合度隨著發達地區經濟收益y1上升而下降,隨著落后地區經濟收益y2上升而上升,可見市場整合度隨著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經濟收益差距減小而上升。
2. 計量模型。本文參考范愛軍等(2007)的方法,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integit代表市場一體化指數,gapit代表地區發展差距,Xit表示控制變量,對這些變量的選取和構建方法,將在下文說明。?茁反應地區經濟非均衡發展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如果為負,說明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市場一體化,反之,則促進市場一體化。?琢k表示控制變量的系數。
3. 指標說明。
(1)市場一體化指標構建。為了構造衡量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指標,首先需要構造市場分割指標。本文參考盛斌等(2011)選擇各類商品價格指數的方法,選擇長三角區域16個城市2000年~2008年的8類商品的消費價格指數,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和居住。
公式(6)中,k表示第k類商品。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既利用統計年鑒上商品的環比指數,又通過取對數消除了異方差,還通過取絕對值消除城市間兩兩配對的先后順序。這步完成后,得到120個配對城市9年8類商品共計8 640個(2011)的方法,構造本文的市場一體化指數(用integ表示)如下。
間經濟發展差距。本文還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用pinc表示)變量作為人均生產總值的替代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之所以選擇這一變量,是因為人均收入變量更能體現當地的經濟的發展質量。
(2)控制變量指標選擇。影響市場一體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干預和經濟開放兩方面(范愛軍,2007),本文也從這兩方面選取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一般預算支出作為衡量政府干預經濟的變量,選取外商直接投資衡量經濟對外開放程度。
本文數據均來源于《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統計年鑒》,雖然該統計年鑒始于2003年,但是2003年統計年鑒里包含了從2000年開始的數據,故本文的數據從2000年開始。
三、 實證檢驗
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對市場一體化影響的回歸結果見表1。模型(1)、(2)、(3)分別面板數據混合、個體固定效應和個體隨機效應回歸結果。三個模型均顯示,經濟非均衡發展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說明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地區市場一體化,可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是阻礙市場一體化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性結論。另外,外商直接投資和政府一般預算支出這兩個控制變量,均在不同程度上呈顯著負向相關。其中,外商直接投資變量系數為負,說明了外商直接投資占比地區間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地區間市場一體化,這也間接地說明了地區在吸引外資增強自身競爭力同時也增強了控制資源流入流出本地區的能力,意味著FDI阻礙了市場一體化,這一結論同范愛軍(2007)得出的結論。政府一般預算支出系數為負,說明了政府一般預算支出地區間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地區間市場一體化,也間接地說明了地方政府出于保護當地財政收入和利益考慮,對市場的干預也阻礙了市場一體化。
為了檢驗模型的穩健性,采取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衡量地區經濟非均衡發展指標。模型(4)、(5)、(6)都顯示,地區間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差距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也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說明了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是穩健的。另外,外商直接投資和政府干預這兩個控制變量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都顯著且系數變化不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市場一體化呈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說明控制變量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也具有穩健性特點。
四、 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在已有研究市場一體化的成因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并通過構建簡單的理論模型和計量經濟模型,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實證了這一理論性結論。經濟發展差距是阻礙市場一體化的關鍵因素,那么,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是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首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加強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發達地區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面臨產業轉型和升級問題,加強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產業地區間良好的轉移。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區域條件,將不同的產業布局到適合其發展的地區,實現產業布局的帕累托最優。其次,加大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補貼和補償的力度。本文分析了處于劣勢的落后地區會采取保護本地市場的行為,為了避免落后地區保護本地市場的弊端,需要支持和幫助落后地區發展經濟,讓落后地區享受到與發達地區共同發展的好處。可以通過建立利益補償機制來幫助落后地區發展,比如中央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轉移來實現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補貼,另外,可以建立地區間利益協調委員會,通過該委員會來實現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和補償。
參考文獻:
1. 范愛軍,李真,劉小勇.國內市場分割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我國市場為例.南開經濟研究,2007,(5):111-119.
2. 桂琦寒,陳敏,陸銘,陳釗.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于分割還是整合:基于相對價格法的分析.世界經濟,2006,(2):20-30.
3. 陸銘,陳釗,嚴翼.收益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分割.經濟研究,2004,(1).
4. 李善同,侯永志,劉云中,陳波.中國國內地方保護問題的調查與分析.研究研究,2004,(11):78-84.
5. 鄭毓盛,李崇高.中國地方分割的效率損失.中國社會科學,2003,(1):64-72.
作者簡介:全詩凡,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