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旺生
一、創新檢測方式
我們要創新檢測的方式,一是在檢測的形式上要豐富,不以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從而評價教師工作情況,鑒于以上認識,除了以單元及期末檢測外,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按年級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語文競賽活動,如百科知識、手抄報、演講、朗誦、小品、課本劇、現場作文、讀書筆記評比、等競賽活動,規定學生的參與面與競賽成績將作為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從而促進了教師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從行動中注重學生語文的拓展學習,大大促進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二是在檢測的內容上順應課改精神。我們對每單元的質量檢測、期末檢測的試題進行了創新,題目既注重基礎的鞏固,又突出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應用,更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題型主要有:
1. 情境對話。設計日常生活情境,要求學生完成對話。考點: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生待人接物的態度。
2. 生字抽測。設計有趣味的詞語填空或利用一段缺少關鍵詞的話要求學生填空寫字詞等。考點:學生認寫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
3. 美文賞析。利用一篇短文,要求學生品讀出短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學的表達美等。考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
4. 習作。注重細節描寫,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考點: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利用文字表達的能力。
二、創新學生評價方式
我們在堅持全面、公平、公正、鼓勵和激勵的原則上,結合創新評價機制,多方位、多角度去評價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和收獲的成就感,既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1. 多角度評價學生。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但由于一個教師的精力、關注度、喜好不同,也就會造成評價產全面性、不公正、公平的原則,容易傷害學生自尊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綜合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從多角度開展學生的綜合評價。如:從語文科任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課外作業完成情況角度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從學習小組中組員對組員的角度對雙方在參與小組活動中的交流、討論、協作等情況評價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從家長角度對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評價學生學習狀態;從學生書寫、作業卷面等方面的角度評價學生學習習慣;從孩子參加各項競賽活動的情況的角度評價學生個性發展情況。
2. 多方位評價學生。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從學生的成績、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現和班務工作中去評價一個學生的表現,其不足在于:一是獲評價優秀的人較少,二是評價的內容較為片面,不能從客觀地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只有從多方位評價方式,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興趣發展方面樹立信心,發掘潛能,幫助每一個學生發展個性,做想做的事,做快樂的事。我們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德、智、體、美等方面進行評價,如在百科知識競賽中評選“小博士”,在手抄報評比中評選“十佳編輯”“十佳美編”“十佳書寫能力”,在演講比賽中評選一、二、三等獎外,還評選“最具潛力選手”獎、“最佳臺風獎”等,平時結合課堂學習情況,還評選認真聽課、積極發言、積極思考等模范、最佳學習小組獎等。
三、創新教師評價方式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全面、公平、公正、激勵的原則,采取豐富多樣評價方式,引導教師走課改之路,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促進教師努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語文科教師:一是學生對教師評價(每學期通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教師在關心學生、課堂教學、改作和輔導等方面的工作情況是否獲得學生的認可);二是家長對教師評價(每學期通過對家長發放調查問卷,調查語文科任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學生作業量、學生課外閱讀量等情況是否獲得家長認可);三是同科組間教師互評(主要內容有:聽課互評、集體備課互評、學期末論文、教學預案、課堂實錄和優秀教師的評選等);四是學生競賽成績和期末成績考評(教師在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中,學生的參與面、獲獎率等情況進行平行班間的量化評比)。通過創新的評價方式,每個教師都能竭盡全力為自己的榮譽而努力奮斗,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得到了非常大的轉變,對課改的精神能自覺學習,并不斷實踐,形成各自的教學風格。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