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網絡購物因方便、快捷、實惠,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因其網絡本身存在一些弊端,如虛擬性和誠信度問題,形形色色的網購糾紛呈現上升之勢。如何打好“權益保衛戰”,成了“網購族”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搶投:被騙無證據干瞪眼
案例:2012年8月,一家網店掛出“花2元即可購買價值10萬元小車”的搶投消息,稱已將車款分成5萬份出售,花2元錢即可買到一個號碼。5萬個號碼全部賣出后,會隨機跳出一個,這個號碼的擁有者將獲得該汽車。很想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卻又囊中羞澀的小芹想碰碰運氣。可幾天下來,小芹參與了上百次搶投,網店也賣出了18輛小車,但幸運只降臨到了三個人頭上。
點評:搶投商品的最終歸屬,取決于時間。從第一個搶投者出價開始,搶投者購買到的號碼會按照購買先后順序一一跳動。如果人數未達到商品份數,跳動便回到第一個號碼。當最后一個參與人完成搶投時跳動截止,此時所對應的號碼即是“幸運交易號碼”。所以,當商品即將達到目標參與人數時,賣方可以通過跳動計算出大概的幸運號碼,通過控制軟件讓自己人中獎。
網友要想戳穿貓膩并維護自己的權益,必須提供證據。因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所以,很多網友雖心存懷疑,但無證據,只能干瞪眼。
返利:不兌現難辭其咎
案例:卓芬得知一家網店推出購物返利活動,只要購買其商品,便給予買家10%的返利。卓芬發現其中有一款自己心儀已久的筆記本電腦,遂出手購買。但網店卻對本應在一周內給付的1500元返利沒了下文。卓芬幾次交涉,網店開始還以生意太忙推托,后來干脆不接電話、不回信息,即使回復也不給出明確答復。
點評:從民法角度上看,購物返利是一種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即網店返利的前提是消費者購物。消費者一旦購物,便屬于條件成立。《民法通則》第六十二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故卓芬有權要求網店兌現返利。
從合同角度上看,消費者依約購物,網店同意返利,彼此之間已經形成一個合同。而《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故網店難辭其咎。
針對此類購物,消費者必須明確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返利的條件與標準、返利的期限與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以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避免網店無限期拖延。
秒殺:賣方作秀違法
案例:常潔娜參加了秒殺購物,并以“娜娜多姿”的網名秒殺成功,但活動公司卻一直未給她寄去數碼相機。常潔娜與對方聯系后,對方人員表示:交付秒殺的只有一部數碼相機,而當時卻有13位秒殺成功者,公司只能將之交給第一位成功秒殺者。原來,公司只是通過作秀來給自己做廣告。
點評:《廣告法》第四條指出:“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公司以秒殺為名,欺騙他人參與,明顯與之相違。第三十八條又明確規定了相應的制裁措施:“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公司必須對包括常潔娜在內的所有成功秒殺者交付承諾的高級數碼相機。如果公司拒不履行,所有成功秒殺者還有權直接要求為公司提供平臺的購物網站先行給付,再由網站向公司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