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一、在生活中注重情感體驗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有了生活,就有了體驗,也就有了非寫不可的文。這樣,教師在學生與作文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化難為易,疏浚引渠,幫學生打開寫作的源頭活水,讓學生的作文如清泉般汩汩流淌。
學生小文片段摘錄:片段一:“苦菜花,混雜在城市修剪齊整的草坪里看不出她們的存在,遠遠望去,只有大片大片的綠,只有走近了,細心的人才會看到柔軟的綠色地毯上鑲嵌著點點的微黃,他們燦爛地向著太陽歡笑。這苦菜花,夾雜在嬌貴的小草之間,努力地開著,沒有半點自卑。小草是人工培植的,我親眼看到園藝工人從別處把她們搬來。小心地施肥澆水。苦菜花呢?是誰帶著它們來到這里安家落戶?一枝枝,一叢叢?昂然怒放?看到苦菜花擁擠在小草中爭著陽光,不知為什么,心里充滿了感動!”
片段二:“漫長臃腫的嚴冬還不曾退去,當有著太陽光般顏色的迎春花喜燦燦展露在眼前的時候,乍然意識到春天來了。看路邊一枝淡黃色的閃著亮光的迎春花俏立枝頭,心情也格外明媚。”
事實證明,學生在走進自然,記錄生活、表現生活的時候,他們的熱情,智慧、他們的語言能力是超乎我們的想象的。他們稚嫩純真的心靈是觀察感悟最好的器官,豐富的心靈必然有豐富的思想,純美的心靈必會有飛揚的文字。因為泉水自有它涌動的力量。
二、在體驗中強調精神引領
寫作本質上是指向心靈的,只有真正觸及心靈的寫作才能讓人感動。那些充滿心靈感動的文字總會讓我們愛不釋手,回味悠長。
我常采用的做法鼓勵學生去讀名人傳記,經典名著,自己寫出關于生活真善美的下水文章與學生君朋互動。有人說,好書就像陽光,在成熟的果實上找不到痕跡。壞書卻如冰雹,果實上傷痕隨處可見。名著的作用也由此可見。在我們人生的重要階段,名著可以為我們提供支撐自己執著面對世界的東西。面對初中生,我都會給他們推薦很多名著去讀。近三年來,我每周都會有固定一節課來解讀事實,名曰“深度報道”,我會關注時下社會的一些深度報道:從奧運會精神的傳承,到世博文化的展現,從國內地震到國外海嘯,從微博弱勢群體的生存觀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從而引導學生天下為己任的大責任意識。
教師用自己親身經歷的筆觸,輕輕觸動學生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弦,他們喜歡杜老師的下水作文,都會很用心地去點評,也會模仿,不再“懼文千里”從而寫出一篇篇令人感動的小文。春風化雨,日久天長,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心燈點亮,精神世界得到引領,積極、健康、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和作文主題得以確立,既教學生作文,又教學生做人。
三、在提高素養中加強語言積累
學生有時候寫不出東西是因為他們占有的素材少,語言貧乏。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多讀多寫多說。在給學生推薦名著的基礎上,我和學生建立雜志共享活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在一步步提升著。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記日記,少則三五十字,多著幾百字不限。但要堅持經常寫下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出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摘抄優美的語言段落。久而久之,日記成了寫作的智囊,語言的背包,作文的素材。平時教學中我邀請學生每天與我一起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每節課給學生5分鐘的“社會見聞大講堂”練兵,既可演講,又可講故事,從最初的成語故事到社會見聞,深度報道,到初三的演講。既表達了口頭能力,又在搜集材料中提高了閱讀的篩選信息能力。這樣的作業一堅持就是三年,習慣成自然,增強了寫作的慣性。三年來,學生寫了不少佳作,比如有學生在讀了《讀者》之后寫的讀后感《這條小魚在乎》。還有同學隨筆:《假如我是一只鸚鵡》《因為有了你》《是你啟蒙了我的善良》,《請給草根一個家》,《父親,我是你的守望》皆文辭質樸,以情動人。
鼓勵學生積極去創作。利用班報,論壇,博客,這些平臺把優秀的習作發表出去,鼓勵學生參加各種作文大獎賽,向各種報刊雜志社投稿。當學生的習作變成了鉛字的時候,一種創作心理和一種作家意識就會在學生心中形成,逐漸就會自覺寫作,使寫作成為一種生活體驗和生活習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