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繪標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它的成敗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但作文教學歷來是老師教、學生學的難點、熱點問題。
一、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現在的學生整體寫作水平不高,他們普遍感到沒內容可寫,寫出來的東西干巴巴的,不具體、不生動,吸引不了人。由此可見學生的“寫作材料”太少了。寫作文就好比建房子,必須準備好充足的原材料,好像“磚、瓦、鋼筋、水泥、沙石”等等,不然就寫不出好文章來。那這些材料從何而來呢?從學生日常的生活積累中來,因為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習作,就是用筆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頌生活中的人,抒發生活中的情。《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中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為素材,衍生出獨特個性的作品。但學生往往不知道應該怎樣去發現生活中的材料,這就要教師經常對他們進行有效地輔導。
(一)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鏡頭。羅丹曾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問題不僅僅是缺少發現,而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去發現,發現什么。于是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去發現、捕捉生活中的鏡頭?怎樣把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出現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和人物,用隨筆的形式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對此,我是這樣輔導學生的:在車站,引導學生積累描寫人群擁擠的場面,觀察送別的動人情景;在家鄉,可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在學校,可觀察同學們之間融洽相處的情形。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興趣。只有觀察得細致,才能寫得具體。因此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目的的明確性、對象的確定性、材料的鮮明性和方法的細致性。只要用心觀察,就能有所發現。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為此我要求學生要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深化生活,從而積累到第一手材料并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不盡的新鮮事。這樣一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寫作的興趣,而且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現在的學生一聽寫作文就頭痛的占大部分,寫出的文章不是那么幾句話,就是東拼西湊、前言不接后語。由此可見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就必須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而想得到這個結果,就必須多讀書看報。因為寫作是從閱讀開始的,閱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表達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成長。因此只要我們平時多讀書看報,同時把自己喜歡的,認為較有參考價值的,較優秀的文章、段落、句子剪下并按類別粘貼在專用的本子上,然后不定期的翻閱、欣賞,盡量把這些素材占為己有。除此之外還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或段落,背誦名詩名篇,這樣不僅能增知啟智,還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時間長了就能積少成多,知識面也隨之擴大,寫起作文來就不會無話可說,不會空洞無力。
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必備條件,多年來,我都是圍繞這一要點來進行作文教學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所教過的班級的整體寫作水平都比較理想,語文教學成績也一直名列全校之首、全縣前茅,得到了領導、同事、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其中謝穎明、李秀娟、鐘婷嫦等同學原來作文基礎不好,一聽說寫作文就喊冤,后來經過不斷地積累寫作素材,他們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鐘婷嫦同學寫的《從“老古董”到“手提電話”》獲得蕉嶺縣作文比賽一等獎、梅州市二等獎,謝穎明同學寫的《家鄉巨變》獲得蕉嶺縣作文比賽一等獎,李秀娟同學寫的《小村的變化》獲蕉嶺縣作文比賽二等獎。所以只要學生用心觀察,注意積累,老師適當指導,作文難教、難學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寫好作文將會變成現實,而不再是遙遙不及的事。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