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強
鄉鎮初中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且參差不齊,其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各異。如果教師什么都搞“一刀切”,其教學效率必然低下,學生也會學得了無趣味。為了能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都能在學習中取得長足的進步,筆者認為,分層教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在實際操作中,筆者是從“備課、授課、練習、作業、檢測”五個方面實施分層教學的。
1. 備課分層
在授課之前,教師必須認真備教材、備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在此須強調,備課時應重點考慮如何排除C層生的學習障礙,提出對A層生的高層次要求。同時要注意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及分層練習,選擇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實現各層次的具體目標。
2. 授課分層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常采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發現應用——點評小結的分層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用引導發現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設計簡單、中等難度及難度較大的梯度性問題分別讓C、B、A層的學生回答,層層引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提問時注意維護C層學生的學習信心,開發B層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A層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學得靈活、主動。
3. 練習分層
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應更多地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把握好難易度,設計更切合學生實際的題目,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練習中,享受解題的樂趣。
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針對A層生,設計難度較大的題目,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求問題的內在聯系與規律,這樣既可發揮他們的潛能,又能讓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有不足以免恃才自傲;針對B層生,設計一些中等難度的、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能得出結論的題目,讓他們變得更優秀;而對C層生,則設計一些較簡單的或一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題目,努力保護和提升其學習自信心。這樣的練習題設計,難、中、易梯度明顯,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思維鍛煉和能力培養,教學效率自然就高。
例如,筆者在教授利用尺規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時,設計了如下三道尺規作圖的練習題:
(1)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ABC。
(2)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2∠ABC
(3)已知:直線AB及AB外一點P,過點P作直線CD,使CD//AB。
第(1)題是基礎題,以模仿例題為主,要求所有學生完成。第(2)題以熟練掌握為主,要求A、B層學生完成。第(3)題以靈活為主,綜合性較強,解題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要求A層學生完成。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達到自己的具體目標 ,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作業分層
作業分層要注重實效性及反饋功能,充分挖掘作業的教育價值。作業的布置也應面向不同的學生,體現層次性,不再是“一刀切”。筆者把作業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及拓展題三個類別。
1.必做題屬于基礎性題目,以鞏固基礎知識為目的,對所學知識強化訓練,按課程標準的統一的要求,學生必須人人完成,題型與課堂例題基本相似。
2.選做題在必做題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變化,不只是對課堂例題的簡單模仿,在條件或結論上加以變式,以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要求A、B層學生都能完成。
3.拓展題多是研究性或開放性題目,解題需要一定的技巧及綜合能力,有時還需要學生具備逆向思維方能解題。這部分題目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
如:計算(■+1)■(■-1)■=
如果從公式的正向出發, 很難解答。但從公式的逆向anbn=(ab)n出發,很快便可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即:
原式=(■+1)■(■-1)■(■-1)=(■+1)(■-1)■(■-1)=(■2-12■(■-1)=■-1
這類題目比較難,一般只有那些成績拔尖的A層生才能完成。而此類題目對培養A層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有很大幫助。
這樣布置作業,照顧了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讓其能獨立地愉快地完成作業,真正體現了作業的實效性。
5. 檢測分層(略)
毋庸諱言,分層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去出題,但是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為了能讓學生學得更好更多,這個分層教學,還是值得大家去嘗試的。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