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乃轟
電化教學是以圖像和音像相結合負載教學信息的教學模式,在傳遞教學信息時,它極富表現力及感染力,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鞏固知識。
一、運用電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講述《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時,根據說明文的特點,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在整體感知過程中,出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橋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尋找異同。在領會內容的過程中,給學生播放配樂解說,讓學生對兩座橋的結構有一個具體的理解,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說出異同。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給學生閱讀相關的教學資料,讓學生從說明文閱讀方法的角度理解說明文。又如,在歷史教學中,《紅軍長征》這一課,先播放民歌《十送紅軍》,接著又用DVD播放電視連續劇《長征》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學生在音樂聲和觀看電視畫面中感受到了長征這段歷史。這樣就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本課歷史史實的濃厚興趣。
二、運用電化教學,有利于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
電化教學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方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條件,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效率。例如:在語文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中,首先出示“朝鮮人民前往車站送志愿軍回國”的投影片,激發情感,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特定環境之中,然后設計提問:大家已看到送別志愿軍戰士的朝鮮親人很多,課文為什么只選了三個典型代表?她們究竟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課文。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老、中、小三個典型,代表了整個朝鮮人民,眼前展現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志愿軍人民為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的一幕幕動人場面,認識到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是堅不可摧的;最后再看朝鮮人民在站臺上與志愿軍告別的投影片,再放相應的錄音朗讀,讓學生感受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
在地理教學中,講述我國地形的分布時,先用投影打出我國的空白輪廓圖,在分步重疊南北走向的山脈等,引導學生讀圖判斷山脈的名稱,總結我國地形成網絡狀分布的特點,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這樣學生感官受到教師傳遞不同知識信號的刺激,認知激情就會迸發,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電化教學,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的各個單元都有重難點,教學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此部分教學內容的掌握,會影響今后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都非常重視教學重點的突出與教學難點的突破以及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一是教學重點的突出與教學難點的突破。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可以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力,自然便于突出教學重點。之所以稱為難點,是知識較為抽象,學生較難理解與掌握,而多媒體圖文并茂,具有形象直觀、生動具體的特點,可以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觀察,激發學生想象,啟迪學生思維,便于學生對抽象難懂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二是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相關實驗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味覺,獲取的信息比重分別為83%、11%、3.5%、1.5%、1%。多媒體可以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學生所獲取的信息自然要比傳統教學的要多。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關于知識保持的實驗表明:不同方式獲取的知識其記憶持久度也不一樣,一般為閱讀的10%,聽到的20%,看到的30%,聽到并看到的50%,得到知識并進行交流表述后的70%,而學生通過多媒體獲取知識的方式為聽到與看到的結合,同時在雙主教學模式下,又參與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討論與交流過程,這樣可以加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現象”可以在教師演示過實驗后,通過多媒體重復播放實驗現象,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幫助學生觀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傳統的方式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概念和理論,借助電教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輕輕松松得到解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