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象娟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一、設計問題的要求
1. 目的明確,緊扣中心
教師備課時要認真研究,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目的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從整體性上設計問題,注意文章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的聯系,緊扣文章思路,思維導向或直接地指向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重點。在文章的關鍵處,也即是重點句上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泛泛而問,切忌離題、跑題,或模棱兩可。
2. 排序合理,層次分明
布魯姆把教學提問分為由低到高六個水平,即知識水平、理解水平、運用水平、分析水平、綜合水平和評價水平。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合理安排問題次序,從低到高,從易到難,從宏觀到微觀,由局部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形成一條教學的思維鏈,一條清晰的教學思路,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使教學井然有序。這樣,整個提問過程呈現從感性到理性,從認識到實踐的“序”,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環環相扣,又包含分析、綜合、概括等水平的思維訓練。
二、提問的操作技巧
制造矛盾,激疑思疑。一般來說,一部作品往往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有經驗的教師會直接引進矛盾的對立面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疑效果非常好。如《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里科夫,他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而全城的人卻怕這個膽小鼠,受他轄制十年到十五年;別里科夫既然要怕校長、督學卻要到校長那里打小報告。這些看起來存在很多矛盾,學生也會在此提出質疑,這里不妨設計幾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①別里科夫怕什么?為什么要怕?②別里科夫怕當局政府,為什么要自覺地維護沙皇政府?別里科夫既不是校長,又不是政府官員,大家為什么要怕他?③兩個怕有關系嗎?學生通過分析就會明白別里科夫性格的雙重性是沙皇政府里暗統治的合理產兒,罪惡的根源是沙皇統治階級。
引發聯想,創造想象。語文課本所選的教材都是文學精品,好的作品不會詳盡介紹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留下一些空白、省略,讓讀者去聯想、去想象、去回味。教師可在此設計一些富有聯想、想象的問題,讓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開聯想,獲得新的發現和認識。學生對這類問題都感興趣,這種提問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很有幫助。
三、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1. 提問語言生動,提問的表達方式多樣
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依靠口頭有聲言語向學生傳遞知識和交流思想感情。于漪老師講課除了清楚明白這一基本條件外,還應注意語言優美生動,不枯燥干癟。提問是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有意義有目的的問題,幫助學生回憶復習,幫助學生理解,啟發學生思考,因此,提問一定要注意語言美,語句合手語法規范,富有啟發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設計問題時,注意句式的變化,可以長短句,也可以單句、復句。適當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語調有節奏感、有感情,抑揚頓挫。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有直白平易,有含蓄委婉。
2. 難易適度,大小得體
設計問題要少、小、簡、實。問題過多,學生記不住;問題過大,學生無從下手;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容易挫傷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問題過易,學生不用動腦思考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而且應是班里大多數學生經過主動思考之后能回答的,也就是跳起來能摘到果子。如果設計的問題過難,可以先設計一些搭橋式提問。
3. 態度和藹,友好平等
古代教育,師生等級森嚴,老師對提問的學生態度生硬、嚴厲,輕則訓斥,重則罰打。嚴重挫傷了學生的上進心。慶幸的是這一現象在現代的課堂上已逐漸減少,知識豐富的教師講課,好象直接訴諸學生的智慧和心靈。向學生提問時,態度要和藹,耐心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語句不連貫時,補充修正,幫助疏通;學生思維接不上時,給予暗示啟發;學生“卡殼”回答不出來時,為其分解難點,化難為易,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以商量式的口吻來與學生交談,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