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昌梅
一、課堂“活”起來的基礎——具備廣博知識
作為英語教師,雖不直接向學生教授系統(tǒng)的自然科學知識,但無論如何不能是“科盲”。英語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很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羅萬象。英語教師雖然不能通曉各門科學,但是讀一點科普讀物,關心與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讀一點科技發(fā)展史,對某一門或某幾門科學知識了解稍多一些,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英語教材有廣泛的社會內容,教學時要把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學有成效。英語教師除須具有很強的理解語言能力外,還須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思想內容。如學習西方民族習俗、風土人情、人際交往等等。英語教師“精”于英語語言專業(yè)知識,“博”于文化科學知識能以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學生必能學有所得,受益終生。教師只有掌握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才有可能為學生獲得多方面知識提供機會,才能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地駕馭教學內容,游刃有余地在課堂教學中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而又不拘泥教材內容的制約,甚至還能藝術地處理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新問題,使課堂呈現出應有的生氣。
二、課堂“活”起來的關鍵——開展“互動”學習
1.學生預習、教師啟發(fā)——“互動”的前提
在“互動”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為基礎的。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對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在講授較難理解課文前,先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為學生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主要是做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北師大教材模塊3 Lesson 3 Marko Polo and his travels在教學之前,先提問如下幾個問題:1.Do you like traveling ? 2.Do you want to write a book in the future? 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arko? 4 Do you know other travelers in the history? 這些問題使全班同學進入良好的預備狀態(tài),再經一番討論,激發(fā)起學習熱情,從而產生探求知識的渴望。
2. 組內討論探索——“互動”的主體
第一步是反饋:主要是檢查預習及自學的情況,常采用小測、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通過反饋,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心中有數,為后段解疑提供了依據。
第二步是解疑:討論解疑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鍛煉的舞臺。學生在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中交流經驗,剖析滲透在知識和問題中的觀念、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激勵和競爭機制,使學生由被動灌輸轉為主動探究、主動獲取,并在探究、交流和參與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
3. 各小組間交流——“互動”的關鍵
在各組討論后,要進行小組之間交流。各小組的匯報人分別代表本組回答問題和向其他組提出問題,通過各組之間的熱烈討論和交流,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更強烈,學習交流更充分,對學習的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如在復習定語從句時,將一組易混淆的定語從句,讓每個小組討論后,然后全班同學加以整理進行比較,讓學生選擇填空。通過討論和交流,不僅給學生大膽地、盡情地表達自己見解提供了機會,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能力,提高了他們思考、分析、批判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課堂“活”起來的手段——多元評價激勵
教師根據要活動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評價方式,可用區(qū)別于終結性評價的評價表對學生作出評價,做到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小組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并側重于非教師評價。具體操作是,課前將評價表先發(fā)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上交。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因課型而異,然后再根據每一單元的主體稍作修改),其中分別體現了現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要求,改變以往在活動后以考試測驗等終結性評價為主導的現狀,并且把各種能力更為細化地體現其中。
評價中五個方面的總分為100分,每一項20分,以整分計算,其中20-16分為優(yōu)秀,15-11分為良好,10-6分為合格,5-0分為不合格。經過個人評價、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后,取其平均分,最后得出平均分的總和。由于教師評價只占所有評價總和的25%,因此這種課堂活動的形成性評價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