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
人格是個體的思想、道德、性格、氣質、人生追求、行為準則、特長與優勢等的總和。“人格教育”就是對個體良好性格與道德行為規范的養成過程。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歷史教師要樹立“學生是歷史課學習的主體”“歷史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等觀念,正視人格教育的各種因素,開發、利用周圍可供進行人格教育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歷史課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幫助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促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挖掘教材資源,強化人格教育
歷史教材中有關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從“臥薪嘗膽”的勾踐到“東山再起”的謝安;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從“還我河山”的岳飛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維新人士譚嗣同;還有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等。教師要多多挖掘,充分發揮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學習豐富歷史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震撼,從而為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堅實的思想認知基礎。
改革教學方法,實踐人格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討論、辯論、答辯、設疑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鴉片戰爭會爆發嗎?如果太平天國運動真的成功了,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戊戌變法能成功嗎?西安事變時,該不該放蔣?再比如在講述列強侵華戰爭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后對戰敗國處理等問題上,可以讓學生采用“模擬法庭”形式組成“審判庭”,列強侵略者一方為“被告”,受侵略方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內容,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掌握教材內容,讓“死”的歷史知識真正鮮活起來、生動起來。
另外,還可以根據各校具體情況開展一些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古跡;觀看電影、錄像,聽專家學者講座;編輯史海浪花、歷史園地等小報;設計問題如“歷史上的今天”等,讓學生查找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歷史小論文等等。
提高教師素質,展示人格魅力
當代歷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我認為,首先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用愛的暖流去啟迪學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學生。其次,要有扎實的理論專業素質。歷史教師要自覺學習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再次,要有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穩定、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最后,不斷提高科研素質,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膽實踐,與時俱進,努力使自己由“機械型”的教書匠向“學者型”的教育家轉變。
構建評價體系,促進人格養成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注重過程的評價,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學生時既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看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可通過行為觀察、情景測驗、學習日記、成長記錄以及考試、辯論、答辯、表演、產品制作、論文撰寫等靈活多樣、開放動態的測評方式客觀、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同時對教師的評價既要看教師的教學效果,更要看教師是否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以及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建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有利于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有利于歷史學科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整個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