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平
與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相適應,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正處于蓬勃發展期。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必然帶來內部結構的重組,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教育也同樣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契機。本文以某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為例,通過對其音樂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其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探討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發展定位。
一、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現狀
為全面了解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現狀,筆者設計了問卷進行調查。一般來說,要了解學校某一專業的整體現狀,需要對教育要素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查,如教學計劃、教學模式,組織管理以及教師的科研水平等等。但從教育的效果來看,對某一專業的現狀最了解的還是學生,由于學生是直接參與各種計劃的被教育者,學生的反饋信息直接表達了其教育效果。基于上述假設,筆者設計了針對某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各年級學生的問卷,采取抽樣調查方法,共收回有效問卷192份,抽查比約為21%。通過對問卷數據的處理,主要得出如下結論。
1. 學生存在著學術與實踐的“雙重失落”現象。一方面,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很少有學生關注本專業的學術問題。僅有3.1%的學生經常閱讀學術論文,60.4%的學生很少閱讀,有36.5%的學生從來沒有閱讀過。另一方面,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也很少。有23.4%學生幾乎從來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有60.9%的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夠。
2. 學生普遍認為需要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有52.1%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理論偏多,實際操練不夠。有59.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內容陳舊,專業性不夠。此外,學生也普遍要求創新教學方法,特別是對教學時間進行調整,如調整課時安排,增加專業課時和小課課時等。
3. 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并不樂觀。有81.8%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業時要有一個過渡期,需要一段時間培訓才能應用所學知識。此外,學生對繼續深造的要求也較高,有67.7%的學生打算畢業后繼續深造,這與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并不一致。
二、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綜合音樂教育內容和學校類型等特點,筆者把高等音樂教育劃分為三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系統Ⅰ為專業音樂教育與非專業音樂教育;系統Ⅱ為研究生音樂教育、本科音樂教育和專科音樂教育;系統Ⅲ為高師音樂教育、高等專業院校音樂教育、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音樂專業教育。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屬于系統Ⅰ的專業音樂教育,屬于系統Ⅱ中的本專科教育,在系統Ⅲ中,它與高等專業院校音樂教育、高等師范音樂專業教育、高等院校普通音樂教育都有所區別。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以市場需求為導航,緊密聯系社會需求。
三、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特色
1. 培養目標的綜合性。單一的或高深的培養目標難以應對社會發展的變化。培養目標要體現社會性與個性化的有機統一,技能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2. 培養規格的應用性。培養的人才要能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需要,因而要加強實習環節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培養藝術通才,學生具備多學科的基礎知識,然后以某一特長為主要發展方向。
3. 培養模式的多元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體現綜合性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寬厚的知識儲備,有廣闊的文化視界,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要求音樂專業學科內容的綜合,如專業知識(如音樂表演、音樂理論、音樂歷史、音樂教育等)與相鄰專業基礎知識(如影視、戲劇、舞蹈等)的綜合,專業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如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的綜合。
4. 培養對象的普及性。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普及性是相對于專業音樂教育而言的,它一方面有利于更多的學生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的訓練,受到專業音樂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也體現社會發展對藝術通才的需求。高職音樂專業教育可以培養出大量符合市場需求的藝術通才,這正是體現其特色的關鍵所在。
5. 培養效果的即時性。在培養過程中,要充分注重與社會的緊密接觸,有計劃地讓學生參與社會實習,邊學邊干,在做中學。此外,課程內容的設置也要與實際操作緊密相聯。
總之,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航,體現其培養目標的綜合性、培養規格的應用性、培養模式的多元性、培養對象的普及性以及培養效果的即時性等特色,以培養實用性、大眾化、技能性的復合性人才為目標。在明確定位、突出特色的基礎上,我國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教育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