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月妹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注重學習的循序漸進和積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學內容的從易到難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一、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1. 任務設計要有層次感。教高一《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三章第一節“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在小學、初中時就已經學過一些相關知識了,而有的學生到了高中才接觸到。如果按部就班地按順序學習,就會造成一些學生上課時不想聽,上機時無事可干。因此,對于那些從沒有學過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先學會簡單基本的文字處理方法,學會做一個課程表,掌握漢字輸入、創建和編輯文檔等一系列知識。對于那些學過一些基本知識的學生,我要求他們設計出一張自己的報紙,打印出來,還要進行年級評比。這樣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致和想象力。這一章節的學習任務也就輕松完成了。
2. 任務設計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如何用電腦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因此,任務設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緊密相關的。如在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信息技術基礎》2.4設計一個旅行計劃。我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惠州的了解做一個一天的旅行計劃安排,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參與度很高。
3. 任務設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不僅要關注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更要關注如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生學習的手段。還要教育學生負責地使用信息技術,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任務的設置應為學習者創設情景,如電子板報應圖、文、聲并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圖、文、聲等素材的搜集與處理的條件。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會以“舊”促“新”,發現問題。例如講EXCEL電子表格時,要求學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學生期中考試成績匯總表。給出任務后不要急于講解,而是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問題,一些是以前已學過的,如數據的輸入、格式設置等,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如函數的使用、頁面設置等,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協作學習,探究新知識
例如講到E-MAIL的申請和收發時,學生第一欲望就是想擁有自己的電子信箱,教師此時開通網絡,引導學生申請。信箱申請成功后,當然是要收發信件了,他們可以相互發信,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這時并沒有結束任務,老師在這最活躍的時候提出可不可以給自己發和同時給多人發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嘗試發現均可以。在這過程中老師僅點撥給多人發信的格式問題就可以了,從而也達到了向教材外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四、展示作品,激勵學生
此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將做的好的作品展示出來,大家共同參與、一起點評,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質量,進一步激發學生想象力。教師表揚操作能力較弱的學生的進步,可以增強學習者的信心。
五、師生對課堂教學總結與評價,進一步優化課堂
1. 對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對提問的反應是熱烈、高興、很快舉手,還是不很主動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會、回避甚至恐懼;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反應是思路敏捷、敘述流暢、答案正確并全面,還是表達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確,或是思路不暢、敘述不清、回答錯誤等等。從這些現象就能分析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不同能力。
2. 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不同,所以在一堂課中掌握知識的水平也不同,教師分層次對不同學生設置了不同的任務。從學生在完成自己相應的任務時是否達到了任務要求、是否具有創造性等都有可以看出學生完成任務的效果。教師對結果的評價要客觀、科學,并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當中,以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客觀性。對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鼓勵。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