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雄
千百年以來,梅州地區客家人既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特色濃郁的地方文化。
一、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注重情感味
我們的客家文化校本選修課程中有以愛國愛鄉為題材的內容。抗日保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叱咤風云的遠征名將黃琪翔、血灑疆場的抗日烈士謝晉元、運籌帷幄的開國元帥葉劍英,都是客家人精忠報國的突出典范。情系家鄉的曾憲梓、造福桑梓的熊德龍、熱心公益的田家炳、捐資辦學的劉宇新,都是客家人熱愛家鄉的杰出代表。還有以親情為題材的內容,古有寒冬臘月下塘捉魚孝母的羅孟郊,今有知恩圖報、盡孝膝前的彭彩金。又有以友情為題材的內容,有布衣總統孫中山與開國元帥葉劍英兩位客家偉人的傳奇故事,有興寧一中王佛松與汪懋華“一桌兩院士”的佳話。另有以愛情為題材的內容,《十望夫》《春風吹開并蒂蓮》等客家山歌敘述了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二、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注重語言味
我們開設了客家山歌專題。客家山歌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的余韻,主要以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雙關、重疊等手法。例如“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著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歌中利用“成雙”語義雙關,構成整首山歌的歇后雙關,一方面指啞子食著單只筷,想要一雙筷子卻又說不出來,一方面則用于抒發相思之情,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夫妻但又難于開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我們開設了客家五句板專題。客家五句板是在梅州地區一種廣為流傳的曲藝形式,每首歌由五句歌詞組成,五句板歌詞純清新、通俗易懂、妙語雙關、形象生動。例如“歌子一唱開心花,見到大家笑哈哈,來唱客家五句,好比滾水泡細茶,緊食緊想樂開花”,用“滾水泡細茶”比喻越來越有味道,比喻五句板越唱大家越想聽、越開心,語言生動,通俗易懂。
三、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注重知識味
我們開設了客家童謠專題。客家童謠是中國民間童謠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國傳統鄉土民間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取材于客家地區的日常生活物事,語言活潑,手法靈活,易于上口,貼近生活。例如“阿鵲子,尾拖拖,一飛飛到樹頂高,唔怕槍來唔怕刀。只怕阿妹嘴巴快,拐到樹下割一刀,抽腸破肚剝皮毛”,這首童謠用借喻提醒人們,槍刀不可怕,最怕被美女甜言蜜語拐騙上當。我們還開設了客家楹聯專題,客家姓氏對聯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聯,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為主,期望后輩能繼承祖業,光耀門楣。通過對一副副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姓氏對聯的鑒賞,幫助學生掌握了對聯的平仄、對偶、借代、雙關以及遣詞用字的知識。
四、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注重地方味
客都梅州,江山如畫,人杰地靈,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金柚之鄉等美譽。有優美雋永的客家山歌、被譽為“南國牡丹”的廣東漢劇,還有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漢調音樂、提線木偶、五句板、采茶戲。有被譽為漢族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圍龍屋,有千年古剎靈光寺、梅縣學宮、人境廬、花萼樓、三河壩烈士紀念碑等名勝古跡。還有宋湘、黃遵憲、丘逢甲、丁日昌、葉劍英、林風眠、李惠堂、張弼士、姚德勝等名人俊杰。我們開展選修課程時充分利用了這些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游覽客都名勝,走進客家民俗,親近客家文化,傾聽客家名人的叮嚀和教導,激發了學生“我為梅州驕傲,我為梅州爭光”的豪情壯志。
五、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注重生活味
我們開設了客家名人專題。梅州地區青池秀水邊,走出了宋湘、溫馴等震動文壇的詩人;尋常巷陌里,走出了梁亮勝、鄒錫昌等弄潮商海的實業家;雄峰峻嶺間,走出了丁天昌、鄧仲元等叱咤風云的政治家;圍龍屋下,走出了羅香林、李國豪等貢獻卓越的專家學者;山地水田旁,走出了羅清楨、劉濟榮等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這些名人都是我們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當他們在選修課程中出現時,學生覺得自己和名人們是如此親近。我們還開設了客家民居專題,圍龍屋、圍屋、四角樓、杠樓、門楣、屋前的水塘、屋后的風水林、南華又廬的“十廳九井”、興寧東升圍的“九廳十八井”、大埔縣的維新樓、五華的聯慶樓,都是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民居建筑。
通過這樣的整合,高中語文課程變得更為豐滿,更有特色,更富有魅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