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燕
當今時代,隨著青少年思想問題的不斷加劇,我國逐步加強了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力度。近年來,初中教師開始嘗試在教學中使用情感滲透的辦法進行教學,極大地推動了思想品德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積極地加強對于情感滲透教學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其在教學中的進一步地優化應用,是初中生獲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明理導行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必須具有真情實感,必須堅持“知識與行為相統一”的原則。知識是基礎,行為是目的,但是實際生活中,初中生卻往往存在著知識與行為脫節,即“有知無行”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忽視情感教育而造成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就是將知識上升到行動的過程,學知識主要是明理,導行主要是勇于實踐。如何處理明理、導行的關系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呢?就一節課而言,首先讓學生“曉之以理”,因為明理是行為的基礎。再就是要激發情感,讓學生“動之以情”,因為情感是行為的動力,有了情感才能付諸行動。如講有關孝敬父母的內容時,如果學生不了解父母的辛苦,沒有心疼父母的情感,即便是教師給他們規定上幾條,他們不情愿,也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在學生明理的基礎上,教師再“導之以行”,給學生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向,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學生才能認清行為界限,自覺地按道德情感意識支配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的情況,對于他們的品德教育尚處在學會最起碼的做人道理、養成最初步的道德行為階段,因此教育內容要由大變小。
二、通過情感滲透來推動教學的趣味性
初中思想品德課在開展過程中所受到的阻礙,極大一部分要歸咎于這門課程的理論性。教師要吸引初中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積極地促進其理論性的有效轉變,爭取通過情感滲透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首先,教師可以采取情感小故事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在教育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內容時,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中的岳飛、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加強初中生學習的興趣來引導學生去領會這句話的意思,并使其思想境界達到愛國情感的熏陶。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中設置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滲透。比如,教師在教學學生要關心父母的時候,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與父母進行角色換位,引導學生去感受作為父母的辛苦。然后,教師再在學生的思想受到觸動的時候,為他們指引正確的關心關懷父母的途徑和方式,從而使初中生真正達到對這種品質的掌握。
三、以教師自身情感力量影響學生行為
初中教師是初中生行為舉止以及思想境界的主要參考,在初中生的成長中發揮著其他人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教師要使用情感滲透的教學方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過其自身情感力量的影響來實現。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自身的行為舉止和價值觀念相連接,正確在教學及生活中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比如,教師在為初中生講解“設身處地”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通過在教學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等,或者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努力地從側面去關懷和理解別人等,來形成對于學生的情感引導,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設身處地”這個詞語的含義以及它所代表的情感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努力踐行這種道德品質。
總之,新課標頒布以后,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減弱了。比如,新課標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課要增強初中生的人文教育。新課程標準以更加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新的定位,在繼承和發揚舊課程標準強調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強了“人文性”。情感滲透的教學策略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開展具有非常有益的幫助,初中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采取措施推動情感滲透教育的開展,爭取使初中生得到切實有效的品德教育。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