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霞
策略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說到底就是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從中得到發展。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設計不僅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還對教師在處理教材、指導學生學習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對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清晰明了,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教學設計的要求。在教學設計時要做到:
1. 教學設計要研究課標、研究教材。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從縱向與橫向相結合去研究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及同一知識點在不同年段、不同單元中的呈現方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這在教學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談論weather這個題材。學生在二年級的口語課中已經初步接觸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Its hot/cool/warm/cloudy/rainy /snowy/sunny.并能夠根據不同的天氣來說一說穿著不同的服飾。如:天氣是hot and sunny時,就要put on your sunglasses.如果是raining hard,就put up your umbrella等。到了五年級就從聽、說、讀、寫四會。要求更加細化,除了讓學生會運用上述句型和單詞外,還要根據一些簡單的信息進行天氣預報。如weather: cloudy, rainy temperature: 25℃-34℃ place: Guangzhou.學生基本要能夠說: Today is …(星期) its ( 日期). The weather in Guangzhou is cloudy and rainy. Its wet. The temperature is from 25℃-34℃.
2. 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教師都是著重研究教材、教法。即:教什么,怎樣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不斷地教學探索中,筆者發現在認真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一定要認真研究學生。在常規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重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設計與練習的選擇中要體現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層次性,通過教學設計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調整與融合,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參與到學習中而有所得,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力指數。
3. 教學設計要研究課后,以反思促進有效教學。
著名的教育學家魏書生先生曾說過,他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還得歸功于每天堅持寫教學反思;他一寫就是三十多年。這說明課后的教學反思對于教師專業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設計不僅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預設,更是教師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載體。通過教學反思來探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設計確定的目標和內容,經過教學實踐后,是不是適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有沒有真正解決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問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怎樣,活動狀態如何,活動能力處于怎樣水平;引導學生學習方法的運用程度如何,是否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方法,并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策略二: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學的藝術就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有技巧的引導學生作答。有效的問題及提問方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 提問要基于學生思維的活動。
課堂提問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力水平以及認知水平出發,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得,問題能夠帶給學生一定的思維負荷及生成思維的驅動力,要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原理,給學生提供發現新生知識的可能。如在學習一般過去時的用法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一般現在時與一般將來時的用法。
2. 提問要基于教學活動的實際。
課堂提問要立足于學生學習水平,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同時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當學習到關鍵知識點時,當學習到困難突破點時,當學習到認知提升點時,都是有效提問時。此外問題要切中要害,少而精,有遞進;要避免一節課都是問題或是沒有問題。提問,要抓住關鍵本質的知識節點進行提問。新授時,圍繞教學重點問;復習時,圍繞學習難點問;講評時,圍繞思路方法問。
3. 提問的方式可以靈活。
提問的方式可以是師生之間的提問;兩人之間的提問;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問;個人與全班之間的提問;等等。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