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
中國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誰更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簡單的收益率對比沒有辦法給出答案。股票市場盡管有過從2001年到2012年十多年累積漲幅為零的尷尬,但也曾在2006-07年和2009年的大牛市期間,以成倍的股價漲幅將同期債券收益率遠遠地甩在身后。
比較兩個市場運行的微觀狀況,也沒法給出答案。股票市場曾曝出上市公司財務作假,基金經理老鼠倉等丑聞,以致有人氣憤地將其稱為“賭場”。但債券市場也并不完全與丑聞絕緣。在今年債券市場的監管風暴中,不少諸如債券“代持養券”這樣的黑幕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只有立足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大局,從資產的本源屬性出發,才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明確的:相比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在中國能夠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股票和債券都是資產。舉個例子,一袋裝滿錢的口袋,怎樣才能被視為是某個人的資產?僅僅在名義上說這個口袋已經歸這個人所有,并不足夠。如果這個人沒有自由支配口袋中錢的權力,那他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擁有這項資產。反過來,如果他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自由動用這口袋里的錢,那么即使現在他沒有從中掏錢出來,這筆錢也已經算是他的資產了,并且還將影響到他的行為(在擁有了這袋錢之后,他可能在花自己的工資時會更加瀟灑一些)。
同樣的道理,股票之所以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資產,是因為股票代表了其持有人對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具體地,股票持有者擁有從企業獲得回報(現金分紅)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建立在企業股東對企業管理層具有支配力的基礎之上。由于這種支配力的存在,股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隨時要求企業向其分紅。相反,如果股東并不能實質上制約企業管理層,那么股東從企業獲利的權力就無法得到保障。這時,企業的股票就像一個名義上是你的,但實際上你卻無權支配的錢口袋,不能算成是你所擁有的資產。
回到中國,股票市場中的股東對上市企業管理層的支配力還相當欠缺。國有企業的例子就很直觀。它們的大股東往往是國家或是其它國企,并不太關心股票價格的高低,以及股票紅利回報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大型上市國企的管理層大都由政府任命,他們對股東負責的形式主要是行政序列中下級對上級的負責,而不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管理層對股東的負責。因此,中國的股市中存在著不少上市企業罔顧股東利益的狀況。
應該看到,這種股東對企業管理層支配力的缺失,嚴重削弱了中國股票的資產屬性。由于股東無法真正行使其對企業的所有權,因而就無法確保自己從股票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價值回報(紅利)。中國股市最需要的,是從根子上建立起尊重企業股東權力的機制。
相比而言,中國債券市場這方面的問題就少了很多。債務合同的到期本息兌付具有強制性。因此,中國債券投資者所處的境遇要比股票投資者好很多。只要發債主體不破產,債券持有者獲得現金回報的權力就可以得到保障。
當然,目前債券市場也暴露出市場分割、交易不透明等問題。但決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否定債券市場的發展。金融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出現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歷史。即使在歐美這樣發達成熟的金融市場中,也有Libor利率操縱等丑聞的發生。通過發展來解決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是面對近期中國債券市場暴露出來的種種黑幕,監管者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思路。如果因為問題的出現,就以監管為名給債券市場套上種種枷鎖,限制其發展,那看似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實際上卻是因噎廢食,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