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 趙建彬
摘 要:環境日益惡化,全球變暖已成為全世界挑戰的環境問題。低碳、環保的認識已經廣泛推廣并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中。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在建筑節能、新材料利用等方面進行實踐,并以規劃、建筑、管理等部門指導下,推行低碳、生態的理念建設可持續發展校園,為社會各界起到帶頭作用。本文以汾陽醫學院校園建設為契機,研究和探析低碳·生態校園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必然要求。
關鍵詞:汾陽醫學院;低碳;生態;校園規劃
1 引言
提倡低碳生活是順應當前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低碳”要求我們從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這些點滴做起。我國高校校園建設在實踐低碳綠色生活上重任在肩,如何構建高?!暗吞季G色校園”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在校園建設中,探尋創建低碳校園的設計理論和方法,便是當前高校發展中的時代課題,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從眾多的校園低碳化設計過程中,歸納出一些建設經驗和前瞻性的設計方法,為今后的更多的校園規劃建設提供支持和幫助。
2 校園規劃概況
2.1 學校概況
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前身系山西省汾陽高級護理學校,1923年由美國基督教華北公理會創建,1985年恢復重建,征地153畝,截止2002年建筑面積40921平方米,其中出租用地9008平方米。2004年校園一期建設工程,向汾陽市征地163.6畝,建筑面積44653平方米,學院現占地316.6畝,現有建筑面積94582平方米。規劃在校本科生10000人。將一期以東17.395公頃作為二期,規劃二期占地260.925畝??偨ㄖ娣e達10-12萬平方米,在校本科生達到10000人。
2.2 場地評價
場地環境:二期規劃校址在一期規劃北側,呈不規則形。
周邊環境:西側臨汾陽賓館,北側和東側均為城市綠地,風景優美。
場地條件:基地范圍內地勢平坦,適宜建設,東南側為現有民房,需分期建設。
交通條件:西側為英雄北路,北側和東側為城市規劃規劃路,交通十分便利。
3 校園規劃綱要
3.1 總體優化原則
新校區規劃以生態規劃為指導,整體地、全面地、系統地考慮低碳校園規劃設計。結合舊校區規劃擴展,強調規劃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追求校園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整體最優化,而不只是校園結構部分的局部最優。
3.2 低碳生態原則
在校園規劃中采用中心式或者環形路線,加大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可以降低空氣溫度和濕度,可以減少空調系統的使用,降低碳排放。規劃一個符合生態學基本規律的綠色校園,注意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并保持校園低碳,綠色生態發展。
3.3 以人為本原則
規劃根據校園的運作、發展和管理模式,以及教師與學生的行為特征,以此為基礎進行建筑和環境設計。優化各功能空間的合理分區及其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的建筑群體關系。注重室內外空間環境的滲透及景觀視線效果,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創造滿足使用要求的建筑空間環境。
3.4 可持續發展原則
要求設計理念應有前瞻性的思想,科學預測、充分考慮大學校園發展的可能方向與問題。充分考慮校園規劃建設的適應性,靈活性和發展的彈性,力求遠期發展和近期建設的平衡,體現規劃設計的現實性、經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建設發展的良性循環。彰顯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內涵,傳承與發展校園傳統人文精神和校園文化,體現自身特色,利用自然景觀,同時創造新的校園文化,倡導具有可持續的校園發展。
4 規劃手法
4.1 總體規劃設計
以生態為核心,以空間為特色,以景觀為載體,構筑人與自然和諧的園林式生態校園環境。中心區為校區共享的行政辦公和現代圖書信息中心大樓,校園主次入口為育人-教學軸線,東西向為人文-景觀軸線。在原有道路整合下自然形成4個不同的功能組團,教學實驗區、學生生活區、科研區、圖書信息中心以及預留區。此外,校園外圍還有小農地以及街心植物園等。
規劃采用環形的構圖模式,并協同幾何形各功能區相連接,形成圍繞中心區布局的“環心性”結構。有機組織的各功能分區,使校園環境疏密有致、動靜分離、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規劃。
4.2 綠化景觀設計
校園景觀可以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在設計中運用低碳與生態概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景觀因素規劃成生態型園林景觀校園。
規劃組織多層次的綠化系統。在校園主軸上組織水景綠化、圖書館前綠化廣場、廣場綠化,在生態軸上組織連續的、茂密的生態綠帶,再結合建筑庭院綠化、體育場綠化、道路隔離綠化,各層次綠化系統之間相互呼應相互滲透,通過點、線、面的綠化層級,形成一個立體、多層次的綠化系統。在植物配置方面,遵循生態規律,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理念,結合當時氣候特點按照專類植物園整體設計理念來進行規劃,同時針對不同區域的空間環境特點,充分考慮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季節性的特點,形成有機整體的生態系統,從而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4.3 道路交通設計
校園交通系統樹立“人車分流,綠色生態”的規劃理念,協調人車關系,建立步行者優先的教學空間特色。通過環形道路系統直接連接各功能交通組團,形成內環人行,外環車行的交通系統。校園內部以步行為主,并在組團和綠化之間根據景觀的需要設置人行小徑,將學生的出行縮短到一個步行比較合理的距離。這樣的步行者優先空間,減少了機動車是校園發展的低碳化方向。
對于停車場規劃,新校區依托舊有停車帶,并在校園外環車行道路上一定間距合理設置,并將停車場掩映在植被之間減少其對園林景觀的影響,為師生方便停車、就近停車提供便利。
4.4 廢水廢物處理
新校區規劃采用雨、污水分流的排水體制,雨水經排洪溝及截洪溝收集后匯入雨水管道系統,再匯入水庫,利用水庫作水景及調洪處理。
配備完善的垃圾處理設施,如分類垃圾箱、垃圾站等。必須做到日產、日清、日運、盡可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實行袋裝化、減量化、密閉化、回收可再次利用的垃圾,由垃圾中轉站運至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廠集中處理,實驗后產生的有害有毒垃圾,集中后打包送往省危險品處理廠。
4.5 建筑低碳設計
整個建筑規劃強調“簡潔、大氣、統一和諧”,延續原有建筑特征,創立統一、和諧富有特色的校園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學術性,以自身特有的形象和獨特的表達語匯結合有變化的材料與色彩,創造有別于其他性質建筑的形象特征。同時,校內建筑以低層多層建筑為主,呈低密度布置,強調建筑群體空間效果和單體的建筑比例關系,同時與環境和諧交融,輔以廣場綠地形成高低錯落的、疏密有致的、結合生態綠帶樹體體現出“生態校園”的規劃構想的整體形象。
5 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運用
建筑規劃和能源使用中力求低碳、生態,通過節能措施降低校園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如在屋頂設置空氣源熱泵機組,利用熱泵裝置解決大樓熱水供應,具體節能措施見表1
6 結束語
提倡“低碳、生態、以人為本”的校園設計理念,緊密圍繞大學中長期發展目標,在現有校園布局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校發展、地方特色和滿足師生學習生活需求的校園建設總體規劃。在校園建設發展規劃上,要注重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同時,強化校園低碳生活建設,進一步優化校園自然環境氛圍,促進大學師生生態意識與文明修養的提高,努力營造優良人文氛圍,不斷提升校園的文化品位,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布局更加合理、教學生活設施更加完善,把本校建成設施先進、環境優美、具有鮮明特色的一流校園。
參考文獻
[1]周嵐,張京祥,崔曙平,等.低碳時代的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何建平.確立以人為本的綠色教育觀促進校園生態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導刊,2004,(12).
[3]李佳,陳娜.淺析高校低碳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