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從美國回來有一段時間了,但想到美國,還是有很多事情會清晰地浮現出來,特別是校園里的一些小片段,至今思及仍感慨良多。
忘不了,在一所學校參觀時,上課鈴響了以后,師生的開場白是面向國旗莊嚴宣誓,盡管我聽不太懂他們宣誓的內容,但我看得懂他們的敬畏;忘不了,那所教會學校里,老師授課內容結束后,所有學生有序地排在教室門口等待鈴聲的場景,我不知道這種習慣由來多久,但我感動在他們強烈的規則意識中;忘不了,聽課后那個小男孩主動拉著我們講解他作品中的創意和靈感來源,我無緣和他久處,無法真正走進他豐富多彩的世界,但他的自信帶給了我最燦爛的色彩。
龍應臺說所謂的文化就是一個人對待自我、對待他人以及對待周邊環境的方式。我不由得這樣想:這些校園生活片段,其中是否照見了美國教育文化的影子?“個性”“批判性”“領導力”“思想者”等我認為的屬于美國學生的氣質也一定是在這樣的教育文化涵養下產生的吧?當然,美國的教育文化也一定是美國每一個角落都在滲溢著的“美國意識”的締造者。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如此強大的加工能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由衷地感嘆的同時,我特別想探尋一個究竟——有著如此影響的美國教育文化的形成力又在哪里呢?
重新“走回”美國校園,我有了這樣的發現。
美國學校行政機構非常簡單,且沒有德育校長。美國孩子有序、有法、有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文化自覺
應該說,無論為人還是處事,價值觀的確定決定了最終的發展方向。教育也如此,明確的教育價值觀,確定的是教育的方向,決定的是教育者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教育人的文化自覺。
在美國,我特別感慨于很多學校的行政機構設置得那么簡單:一名校長和一兩名助理,頂多再加上幾個咨詢的老師就把學校管理得井井有條了。當然,更讓我驚訝的是美國的學校里根本沒有“德育校長”這個職位,甚至有的人連這個名詞都沒有聽說過!然而,學校的孩子們依然有序、有法、有度。探尋原因,我發現其根本就在于教師的文化自覺。
美國的老師,每個人有一個專屬領地——教室,這間教室既是他上課的地方也是他的辦公室。老師們在他的專屬領地迎接學生走班,自己固定不動。教室里,教師是主人,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布置著教室環境。同一所學校里,每間教室的布置風格不同,但他們在對教室的裝飾中會選擇共同的裝飾物——學生培養目標。而且,在不同學校里,盡管辦學理念不同,生源各異,但“全人發展”“創造力、奉獻力、領導力”這些要素卻都同時具備。這是全美學生培養定位,也是全美教師的教育行為準則,它們在老師們的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被執行著。
聽過一節7年級的英語課,課文內容是12歲孩子找工作的事。但是,我們聽的那節課上,老師請來了一位火星探測器研究專家,讓他給孩子講一些火星探測的相關知識。課堂內容設計得很簡單,有一個環節卻印象深刻:專家講課時,一名學生突然舉手提問打斷了他的教學。他問專家,他長大了以后想當飛行員該上哪所大學。在我們都詫異孩子的唐突時,專家已經開始了他給這名學生的“職業指導”,而且,專家指導之后,該班的教師又進一步推薦了相關書籍。課后,當我們就這一問題與老師交流,問他是否“小題大作”了時,老師說:“一個孩子最可貴的就是他擁有夢想,只有這樣他才真正能夠飛起來。成人對于孩子最大的價值就是成為他夢想的助推器。”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一個團隊,當他擁有了找到道路的自信的時候,就擁有了行為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強大和對信仰的忠誠和堅守。
在美國校園里,教師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那個詞就是“尊重”。在教師的尊重下,人得到了真正的放大
我們的很多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有這樣一個認識,他們說,當老師就是個良心活,干多干少,干好干壞自己有個評價。我想,這“良心”應該就是每個教師對自己這份職業的敬畏吧。有了敬,工作才有更多的激情;有了畏,工作才有更多的章法和創造。
在美國學習時老師布置給我們這樣一項課堂作業:“現在,你是一名教師,請為你的學生設計一下他的課程。” “一個體重超標的男孩,他喜歡足球,他的父母希望他在足球上有所發展,他的數學學得很好。”“一個女孩,她的數學一般,但她有很好的寫作能力和公眾演講能力。”在同學們熱火朝天的討論中,我用拙劣的英語問老師:在美國是不是每個學生的課程都是如此個性化的?課程的設計者是學生自己嗎?老師告訴我,美國學生入學后,為他的課程,老師、家長、學生三方要共同召開一個會議,在會議中,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學校的課程,父母根據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期望對孩子所選課程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老師則根據以上情況和學生特點提出建議并幫助學生制定課程。
問清了這個問題,“個性”“尊重”這兩個詞就不停地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千生千面”?每一個人,因為他成長的環境、受教育的背景、性格等多種因素造就了他的與眾不同。但是,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有多少人的個性真正被尊重了呢?我們有誰真正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又有誰關注了他們內在的真實感受?
突然又想起了我在麻省理工學院遇到的那個畢業于北京大學、正在申請哈佛大學博士后的學生。當我問他中國的教育給他的最大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時,他告訴我:優勢是刻苦和執著,劣勢是我們沒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性的思考!“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考”,這是在個性和思想充分被尊重的前提下才“敢”產生的!然而,直到今天,我們那有著千差萬別的學生們絕大多數還在上著同樣的課,考著同樣的試卷,說著同樣的從師長們嘴里拷貝過來的思想,用同樣的姿態、邁著同樣的步伐、麻木地行走在本該豐富多彩事實上卻完全相同的路上。
在美國的校園里,老師跪下來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是為了把學生的話聽得更清楚,這不關乎尊卑;在美術教室畫畫時可以同時欣賞著輕柔的音樂,這不關乎學術;有研究專題的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專用實驗室,這不關乎特權。在這里,所有的行為用一個詞都可以概括——尊重。在教師的尊重下,人得到了真正的放大!
在美國的校園,看不見糾正學生行為的管理者,聽不到廣播里說教的聲音,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能量卻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生成
教育的情懷是教育者對教育所產生的一種心靈狀態、達到的一種心靈境界。它以對教育的理解為基礎,它指向一種執著的大愛。具有了教育情懷,則能面對教育的現實與困境,能夠對教育的細節進行關注和審視,對教育的常規進行批判和反思,更會對教育的未來和發展傾注摯真的情愛。
在美學習期間正好趕上了美國大選。這于我這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而言原本不具任何吸引力。但是,在參觀過一所初中校后,我卻深深地記住了這件事。那天參觀時先聽了一節課,課后,校長帶我們去辦公室的路上,我們發現學生們都拿著一張紙,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向一間教室。這種情況在美國的校園是極其少見的。因此,我們也跟上去打算看個究竟。跟著學生的隊伍走進那間教室我們才明白,原來學校在組織學生們參加模擬競選活動。教室門上鄭重的打出“投票室”的標識,黑板上莊嚴地懸掛著美國國旗,學生們有秩序地走到電腦前坐好、打開投票頁、投票。一套動作下來嫻熟但不草率。學生們有序進出,沒有人員交替的紛亂,更沒有人頭攢動的嘈雜。面對這群7—9年級參加“總統大選”的學生,我的心中充滿了敬佩,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活動的策劃和組織者深深的敬重。
在美國小學四年級的課堂上,我看到孩子們筆記本的扉頁是自己設計的目錄,我想,這是老師教給他們并被記下來的管理方法;在美國初一的化學課上,孩子們用40分鐘的時間親手完成了一個我們的課堂上老師5分鐘就可以演示完成的實驗,并認認真真地完成了實驗報告,我想,這是老師帶給他們的學術意識;在美國的課堂上,孩子們可以不打招呼就去洗手間,但回來后要主動填寫關于出入時間的記錄,我想,這是老師帶給他們的規則意識;在他們的學校圖書館里,孩子們可以以任何一種舒服的姿勢看書學習卻沒有人喧嘩,因為他們每個簽署的那份承諾被高高地張貼在圖書館的墻上。我想,這是老師為他們植入的誠信法則……在那里,我們看不見糾正學生行為的管理者,聽不見廣播里說教的聲音,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能量卻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生成。其中的關鍵在于,在他們的眼里始終是學生們的未來!
“唯教之道在于導”。不思考未來的教育就不會有未來。給孩子的成長贏得時間、空間和方向感,幫學生準備人生,這是永遠的教育情懷。今天,當我們幫學生睜開眼睛時,也就幫他們贏得了未來。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個個校園小世界向我們講述著美國教育文化形成力的同時也告訴我們: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是教師行為之本,為學生提供學問的坐標和人格的營養是教師立教之基。教育者的心靈有了寄托,學生的靈魂才能安定。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