缐永正 陳立

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麗澤分校是剛剛成立的新校區,學校隸屬于豐臺區,是朝陽豐臺兩區首次合作辦學,是芳草地國際學校第一次品牌輸出。校區現有3個年級,11個教學班,教師38人,在校學生237人,最大班額23人。學校秉承芳草辦學理念,以“榮·融”文化為精神內核,以“踐行國際理解教育、提升生命質量”為基本取向,立足易知易行、和而不同,致力于學生、教師、學校、社區的發展,成為首都基礎教育的典范和中國國際教育的品牌,而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是我們共同的育人目標。
我國中小學幾十年來基本上推行了以競技體育為中心、以“三基教育”為重點的前蘇聯體育教育模式。近年來,中小學的體育教育在新課標設置、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等改革中不斷發展,其階段性成果和相關問題并存。新世紀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仍然面臨著貫徹以什么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更新哪些基本教育觀念、均衡拓展哪些教學內容、突出哪些體育教育作用等重要問題。妥善地解決好這些問題,對逐步形成我國具有學校特色、適應新世紀需要、涵蓋世界前沿的中小學體育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建校籌備之初,為了招生宣傳、承擔社會責任,我們借助幫助周邊幼兒園組織親子運動會、進行幼小銜接活動,樹立芳草地國際學校的教育品牌。
在幼小銜接培訓會上,我們看到30歲出頭的家長群體,許多體重超標,上到五樓,已經上氣不接下氣。本應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有的超重肥胖,有的瘦小如豆芽菜,還有的帶著小眼鏡,這樣的現狀讓我們擔憂:我們精心培養的芳草學子未來是否也會同他們的父輩一樣?
親子運動會上,豐臺二幼孩子們的武術操展示讓我們震撼,學前教育的成果讓我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感到了壓力,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學校教育。立足培養健康身心的芳草學子,我們首先思考的就是麗澤校區的體育課程構建。
學校第一年建校儲備引進專職體育教師3名,兩年間又引進了足球、健美操、空竹3位體育教師。年輕、熱情的體育教師必將成為麗澤校區體育工作開展的人力資源。
我校體育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讓每一個學生受益。學校體育課程價值確定為 :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學校根據新建校前三年低年齡階段的特征(目前只有一二三年級),制定了以課程目標體系:基本運動和游戲教育為主,培養學生喜歡運動的興趣,養成正確的身體姿勢,掌握基本的體育動作,學習體育保健常識,初步樹立衛生安全的觀念,注重自信心、自尊心的培養。
學校體育課程框架模式為“一個中心,兩個轉變,三個均衡,四個突出”,即貫徹以“健康第一” 為中心的一個指導思想,體現“唯生物體育觀向多維體育教育” 和“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均衡“競技體育、傳統體育、時尚體育”三大種類的教學內容,突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發展智能、促進學生規范操行、促進學生成功體驗”四大功能的體育作用,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體育情境與和諧統一的身心氛圍中,變得歡快、輕松,充滿活力,獲得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身心健康的芳草學子。
依據學校整體課程設置,我校多元、開放、選擇性地構建體育課程體系,豐富國家課程、拓展學科課程、延伸活動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將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有機統一。
應用延伸策略開發體育校本課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課堂上、在活動中以游戲和競賽等形式開展,深受孩子們的歡迎。跳繩、踢毽子、推鐵環、跳房子、編花籃、跳皮筋、抖空竹、竹竿舞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使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體質,還了解到了更多的中國文化。
應用嵌入策略,豐富國家課程內容。教師確立的項目注重學生的情感、個性、價值觀、創造性等效能,尊重學生的能力差距和實際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體育教師結合自身優勢以及學生年齡特點、身體發育特點、成長規律,系統構建嵌入內容,在體育課中分別嵌入跆拳道、跳繩、健美操等元素,使學生通過嵌入內容的訓練,提高體育鍛煉的熱情。
應用縫合策略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群體活動、課外體育活動已經成為教學的一部分,是體育教學的繼續與延伸。截至目前,學校已經開設了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空竹四個體育社團。
家長與學生的親子項目,教師與家長以及家長之間的對抗已經形成我們體育運動競賽的傳統項目。群眾體育的開展增進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的關系,增進了家庭間的友誼,形成了教育合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今后,我們首先要加大體育設施場地建設。教學樓每層增加學生活動室,對新操場進行場地改造、增加體育專用教室;籌建專用健身活動室,滿足師生體育活動需求。其次,加強體育教師培養。利用集團與豐臺兩區優勢,加強體育教師專業培訓,加強對外交流開闊視野,立足專業發展,強化項目優勢,打造體育優質學科建設。第三,拓展體育鍛煉社會資源:以社區為依托,增加學生學習與鍛煉的內容,開展籃球、游泳、輪滑等項目。第四,依托禮炮十一支隊等軍隊資源,增加軍營體驗、生存訓練等軍事體育項目,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