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衛民

教輔中心自2006年由朝陽區在全國率先提出并著手籌建教輔中心,迄今已有六個年頭了。芳草地國際學校教育輔助中心是唯一一所由直屬校籌劃、建設的教輔中心。中心承擔著芳草地國際學校及安貞里地區中小學科技、藝術、體育、勞技教育的輔助工作,面向本地區青少年兒童開展特、專長培訓工作,正在努力成為地區校外教育的活動中心、學校教育的資源中心、特色教育的交流中心、活動課程的研發中心。
活動課程體系的建設
為了實現高端起步,我們第一時間與朝陽區文委協商,討論籌建朝陽區首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活動課程引入中心。同時,經過多次協商,我們又引入了臺灣智高機關王活動項目,建成了智高在大陸的首間活動項目推廣教室。
結合最初中心落成時提出的打造藝術、科技、國際理解教育三大品牌特色活動的要求,經過半年的建設,我們目前已經推出了16門興趣培養活動課,其中包括:
非遺項目活動課程:古彩戲法、剪紙、楊式太極拳、面塑、養生功夫、結繩;
傳統游戲活動課程:華容道、魯班鎖;
科技類活動課程:智高機關搭建、樂高機器人、模型制作、汽車模擬駕駛;
藝術類活動課程:書法、舞蹈、軟陶制作;
體育類活動課程:國際象棋。
教輔中心的活動課程不是課內學科課程的簡單延伸或翻版,它有別于校內課程的特點。教輔中心的課程中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就是實踐活動,更強調動手操作和實踐體驗。學生通過參與實踐類課程的學習將獲得的直接經驗與在學科課程中獲得的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形成能力,提高素質。因此,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在教育內容上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兩類課程不可替代,在不同階段和場合,發揮不同的教育作用。
活動課程體系的基本模式
1.以已有師資為龍頭,自主創編課程
課程設計之初,我們發揮教師自身的專業優勢,自主創編了一部分活動課程,比如,藝術類活動課程中的書法、舞蹈是我們專業老師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的課程活動內容。
此外,我們從最簡單的、最易學生所接受的活動入手,設計推出了傳統游戲活動課程華容道、魯班鎖,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兩門課程的成功推出,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開設傳統文化活動課程的決心。2013年下半年,我們還將嘗試推出中國古建模型課,如果條件具備我們還準備推出中醫中藥課。
2.借助已有資源,修訂編制課程
臺灣的智高機關王活動在臺灣及東南亞、北美、南美等地區已開展多年,現在每年他們都會在臺灣地區組織國際比賽。在課程設置和建設方面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這類課程,我們選擇借助現有課程資源,結合學生需求和特點設計具有本中心特點的活動課程。為此,我們兩次邀請臺灣的課程專家來中心和我們的任課教師共同修改課程內容,臺灣專家還親自給我們上示范課,提升課程品質。
3.依托現有資源,參與指導“非遺”課程建設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多數活動項目內容擁有自身的知識產權甚至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所以我們只能是完全依托其資源來進行授課。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是簡單地放任其隨意授課。我們一方面參與聽課,進行必要的基本教學環節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調控等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與非遺課程老師們商定,由中心老師參與指導這些老師進行課程活動內容的編寫,從而助力“非遺”課程體系的構建。
我們還將與機器人教育經驗豐富的公司聯手,借助他們已有的資源,嘗試合作開發具有中心自身特色的機器人課程,并將課程與中心打造的民俗文化特色相結合,力求實現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隔空對接,打造自己的機器人教育品牌特色。
三種活動課程構建的模式滿足了不同層面的需求,實現了不同層面的課程建設發展,促進了中心整體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滿足了學生的多元需求。
未來課程建設發展方向
對于后期的課程建設,我們準備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設有教輔中心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更好地滿足和服務學生。我們將嚴格遵循并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校外教育最高工作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校外教育活動之中;努力發揮好教輔中心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突出教輔活動的趣味性、實踐性、教育性、活動性,力求凸顯時代性和互動性;我們還將努力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發展,圍繞著科技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做好基地建設。
2013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主動調研,推陳出新——我們將主動調研學校和學生在活動課程方面的需求,緊密結合學校、學生的需求,不斷設計推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課程,逐步淘汰不能適應學生需求的課程,進一步豐富我們的課程體系。
走出中心,送課入校——我們將在新學期把學生們喜歡的課程送入學校,對于比較成熟的項目,我們后期也可以考慮推薦到學校去開展巡演活動,擴大認知面,實現深層次的內涵式發展。
資源輸出,實現共享——我們將把有些好的非遺項目課程資源通過打包輸出或推薦師資等形式推介給學校,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在校內實現與這些項目的“密切接觸”,提高受眾面,同時供學校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和社團活動,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活動課程開發的模式。
打造品牌,全面推進——設計、籌備好六月份的“非遺日”宣傳活動,做好“非遺”傳承基地的揭牌籌備工作,同時遴選和培訓好暑期赴臺灣參加智高國際比賽的學員,做好參賽籌備。努力打造品牌亮點活動,為課程建設向縱深推進提供必要的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