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編輯提示:這是一本由學生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給予了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成為了課程資源的發現者、建設者。他們用一雙發現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積極探究實踐,鍛煉了多種能力。
2009年開始,我校堅持每個月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實踐大課堂。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伴隨著各科教師拓展、延伸到了很多《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指南》中沒有的地方,極大地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探索豐富多彩的校外世界的熱情。
由學生組建的編輯部
《童眼看朝陽》是學校2010-2012年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這兩年的時間,學校教師帶著不同年級的學生,走進了朝陽區的很多資源場館。活動中,學生們看到了朝陽區旅游與社會實踐資源的快速發展,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此美麗而驕傲,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像郊野公園這樣的一些可以供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至今鮮為人知,存在資源浪費。六年級的幾位學生在社會實踐回來后寫了一篇日記,不僅手繪了公園的詳細路線地圖,還把自己對郊野公園的建設意見寫了下來。這篇日記在學校廣播站一經播出,學校收到了不少“聽眾來信”。學生表達的意思只有一個:能不能讓我們自己把走過的社會實踐基地都寫一寫,將來看著我們自己寫的導游記就能游覽北京!在我校德育處教師的“牽線”下,來自三個校區的這些愛玩兒、會玩兒的孩子,在幾個“積極分子”的帶動下組織起來。從何下手呢?我給他們提了個建議:北京太大了,就從咱們所住的朝陽區下手,繼續《童眼看朝陽》!看看手里的資料,博物館、郊野公園是朝陽的特色,那就先把博物館、郊野公園做個最全面的摸底。2010年11月,由學生們構成的“社會實踐活動攻略編輯部”就此成立。
由學生設計的校本教材
85個學生開始面向朝陽,在課余時間從網絡、書籍、電視、旅游局查找信息,共搜集到朝陽區70多個博物館信息和26個郊野公園信息。學生們分別認領所要調查的地點,以小組集體行動的形式開始社會實踐活動。
在校本材料組織的過程中,有些小編輯的心情很沉重,原來,網站上所登載的一些私立博物館早已關門或消失。曹煜鑫等幾個同學在高碑店里轉了好幾圈,實在找不到暖爐博物館,他們想到了上次學校社會實踐活動時見過的“老朋友”——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的姚館長。“這兩個博物館應該離得很近,他一定知道!”于是,他們找到了姚館長。姚館長說:“私立博物館生存壓力大,它們生存下去很艱難!高碑店地區除了科舉匾額博物館和古家具博物館尚在,其他博物館已經銷聲匿跡。我們應該呼吁社會,共同保護這些文化瑰寶!”聽到這里,學生們走進博物館的熱情更高了。
經過大半年的資料收集和文章撰寫,學生們共匯編了朝陽區境內能找到或有據可查的25間博物館和24個郊野公園,學生們寫下了無數手稿。如何把豐富的實踐材料整理成冊,讓這些材料幫助其他學生參觀、游覽?學生們商討后,把每篇介紹的文章分為:大概情況我介紹、到達路線我知道、聯系方式我搞定、消費情況我查詢、餐飲地點我探路、精彩看點我推薦、注意事項我提醒、活動形式我推薦以及基地不足我來談幾大部分,。
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成長。閆丹楓等同學在介紹紫檀博物館時特別加入了“被永久毀壞的珍品”這一節。因為她的介紹,學校五年級690多人集體參觀這個珍貴的博物館時都做到了愛惜環境,沒有留下任何垃圾。學生們在活動中完成了自我教育。
學生學習自己編寫的校本教材
看著捧在學生手中的無數手稿,校長欣然決定幫學生集結這些學習成果,正式出版成冊。從一股初生牛犢之力到編輯成為正式出版物,在這個不短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艱辛,更收獲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把自己的收獲分享給一同成長的伙伴。學生們把書命名為《“童眼看朝陽”朝陽區社會實踐活動攻略》,分為博物館卷和郊野公園卷。從2012年3月起,它作為第一套學生自編的課程走進了我校的課堂。師生人手一冊,學生不僅在校本課上聽小作者們的講授,還利用節假日和全家一起抱著“攻略”去游覽。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