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列寧曾說過“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會消亡的,歷史是維系一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條件。品德與社會學科涉及很多歷史內容,然而,歷史內容距學生生活較遠,并非學生所熟知的,很難使學生廣泛參與和產生共鳴。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拉近歷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進歷史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把品德與社會學科和語文、美術等學科內容有效地聯系起來。歷史內容與語文、美術學科在教學內容上有交叉和相通的部分。我們要關注其他學科,了解本學科外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將歷史新知轉化為學生的舊識。如《諸子百家》一課,學生對諸子百家本是陌生的,但他們在語文課上學過一些出自諸子百家的寓言、成語,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查找這些寓言、成語,這樣學生對于原本陌生的內容就有了似曾相識之感。而品社學科與美術課的聯系也很緊密,美術課有《北京小吃》和《京劇臉譜》等,我們可以在講《北京的文化》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等內容時加以利用,實現學科間的相接、相融。
搜集并展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直觀圖片,引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直觀感性的東西總比大段的文字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穿插了很多插圖,人物像、歷史事件圖等,我們除要利用好這些直觀內容,還要搜集相關的圖片等,并輔以適當的文字說明或介紹,讓學生觀察、思考、聯想,他們參與的興趣就會增強。在《諸子百家》一課中,我搜集了大量諸子百家的人物像等,并配上圖文并茂的課件展示,學生看得認真,學得起勁,在有圖有文的教學材料的刺激下,學生了解了諸子百家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將較為陌生、單調的歷史教學內容賦予了靈動感,拉近了古人與學生的距離。
選擇適當有效的影視內容,增進歷史與學生生活的現實性和親近感。大多數學生是通過電影、電視劇等了解歷史人物、事件的,其中的內容與史實有出入,但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利用,加上教師的正面引導,便能夠將較遠的歷史內容轉化為學生較為熟悉的生動的畫面,他們也會樂于并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五四運動》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我播放了電影《我的1919》的片段,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雙層沖擊中了解了巴黎和會,同時,也看到了我們中國代表全力維護祖國利益的愛國壯舉,初步了解了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留意并收集生活中的歷史題材,為我所用。2008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中,“孔子三千弟子”身著長袍、手執《論語》,口中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視頻畫面可以應用于《大教育家孔子》一課,能夠有效地拉進2000年前的古人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孔子和《論語》有初步感知,并由此產生“孔子是什么人?為什么奧運會的迎賓語全部出于《論語》?《論語》是一本什么書?一系列的疑問,學生的探知欲望可以很好地被激發。
適時呈現教學實物,眼觀手觸。“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曾經的古人,我們已不得而見,曾經的歷史事件,我們也未曾親歷,但我們能夠見證記錄歷史的古人留下的不朽著作、華麗詩篇、精美字畫、陶瓷罐瓦……如果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之下,為學生展示一些記載著歷史的實物(如仿制品、工藝品等),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
引導學生看書,拓展學習空間,豐富歷史知識。我們應該鼓勵并引導學生多看書,開闊視野,豐富歷史知識。《上下五千年》,是我向學生推薦的每天值得一讀的書籍,內容涵蓋了從盤古開天地到清末民初五千多年的歷史,學生會從中獲取很多有益的東西,對學生學習品社學科大有益處。
此外,我們從事品社教學的老師,還應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生活的有心人,發現并積累與我們學科相關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歷史內容的教學,絕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這些歷史內容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激發學生的強國之志、愛國之心、報國之情,為他們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