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湘潁

近年來,正定縣大力實施農村青年人才工程,圍繞農村青年人才選拔、吸引、培養、使用、激勵等環節,開展了評選“農村好青年”、“農村優秀鄉土實用人才”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不僅彌補了農村青年流失的空白,同時給農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統籌城鄉,農村是短板;發展農村,人才是短板。農村青年人才則是短板中的短板。”正定縣委書記毛全球說:“要給返鄉知識青年搭建一個平臺,給政策,給資金,給技術,給待遇。”為了留住人才,正定縣專門出臺文件為農村人才建立檔案,跟蹤培養,推薦優秀人才參選縣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并通過貼息貸款、設立創業基金等方式,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近兩年來,河北正定縣通過“農村好青年”項目的引導,吸引了200多名80后、90后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從事農業生產。與老一輩農民不同,當地南樓村王永波等有知識、重視市場的新型農民,不僅采用噴灌方式種地,而且擺弄完秧苗后,他們還通過網絡尋找更多銷售途徑。
梧桐樹下引鳳凰
位于正定縣東北部的南牛鄉是一個農業大鄉,該鄉通過土地向專業合作社流轉和培育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讓回鄉務農的大學生走上了一條“在田地上班,在農村創業”的道路。近年來,為更好地服務全鄉青年創業,南牛鄉創建了全縣目前最大的蔬菜基地——占地近2000畝的“石家莊市青年創業園”,年產大棚蔬菜500多噸,受益農戶近100余戶。
南牛鄉的特色種植龍頭產業——碧玉蔬菜種植基地,每天“上農業班”的職業農民有300多人,而從肥料配置、農機具管理,到銷售員、價格跟蹤員,再到宣傳策劃、文稿書寫等,都由大學生擔當。據統計,全鄉共有近50名大學生從事農業生產,其中本地大學生約占60%。
在南牛鄉東賈村,一排排新建起的大棚格外醒目,東賈村村民張芳就是其中一個大棚的經營者。2008年大學畢業后,她先在河北石家莊一家外貿企業工作了兩年。此后,因遭遇金融危機企業倒閉,之后的求職并不順利,屢屢受挫的張芳開始萌生一個念頭——回鄉。
正值2011年,為吸引在外務工的正定籍優秀人才回流,正定縣公開選拔172名“農村好青年”,當選的“農村好青年”不僅可以直接進入村兩委(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工作,享受資金補助,而且在個人自主創業時也可享受優惠待遇。正定縣的新舉措讓茫然無措的張芳看到了希望,經過選拔,張芳于2011年4月順利當選“農村好青年”后返回家鄉創業。“在外打工挺辛苦的,而且還賺不到什么錢。”張芳說,“回到家鄉后,鄉里不僅為我申請貼息貸款,還幫我承包了一個大棚進行創業,收入比過去多了四五倍呢。”
為了幫助剛畢業的大學生實現創業“零風險”,早在2009年,東賈村就引進了山東壽光的大棚技術,并成立了經濟合作社。據正定縣南牛鄉黨委書記安文斌介紹,依靠純天然的綠色種植,每個耕種面積只有1.8畝的大棚,可以實現六七萬元的年收入。東賈村村委會計劃于三年內在全鄉普及大棚種植技術,“好青年”們將對普及大棚種植技術起到重要作用。安文斌說:“我們將充分發揮‘好青年知識豐富的優勢,讓他們學習掌握這種大棚技術,同時在全鄉推廣大棚種植技術。”
在正定縣新安鎮西慈亭村,33歲的村民陸俊志曾是一名服裝廠工人,2003年工廠倒閉后他沒有像其他工友那樣留在城里繼續尋找工作,而是選擇返鄉創業。2004年,陸俊志承包了230多畝廢棄的采砂坑地,經過數年開墾,使200畝土地重新具備了耕種條件。目前,依靠在承包地上種植農產品,陸俊志現在的年收入已逾10萬元。
陸俊志的創業經歷在當地傳為佳話,2011年4月當選為“農村好青年”之后,他順利進入西慈亭村的黨支部。陸俊志說:“我準備把村子里有致富本領的青年人組織起來,幫助更多返鄉青年,爭取讓村里所有年輕人每年都至少獲得一次培訓機會。”
大力選拔“農村好青年”
據統計,正定縣每年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000人以上,但真正回到農村發展的卻寥寥無幾。每個人都說要建設美好的家鄉,怎么建設,靠誰建設?自己的子弟不回來,還能指望誰?“農村好青年”的評選就是搭臺子,讓更多知識青年返鄉。
為留住更多青年人才,支持他們在農村創業,正定縣出臺了《“農村好青年”管理辦法》、《關于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工程的意見》等文件,明確了農村青年人才的培養、管理方法和責任分工。組織部門負責農村人才的全面管理,建立檔案,跟蹤培養,推薦優秀人才參選縣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讓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經濟上有收入、政治上有待遇。當地農業部門實施了農村青年人才培訓“陽光工程”,2012年培訓農村青年人才和新型農民1900人次;共青團成立了“創業青年聯盟”,目前已發展會員200人,為青年創業搭建了平臺。正定縣還通過貼息貸款、設立創業基金等方式,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正定縣委書記毛全球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要借機把這些學富五車的游子“拽”回來。“任何時候都不要懷疑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論題,命運不僅是生活在城市和農村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命運是能夠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面對環境的勇氣。如果能具備這樣的人格品質,這些曾經在貧困中掙扎讀書的農村大學生一定會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
2011年1月4日,“農村好青年”評選活動正式開始,“引領農村新風尚,聯名推薦好青年”、“爭做農村好青年,建設家鄉新農村”等橫幅出現在正定的諸多鄉村。全縣18歲至40歲的農村知識青年踴躍報名,僅10天,全縣報名青年達到3122名,覆蓋所有村街。最終,2928名農村青年參加理論考試,767名農村青年進入推薦、演講環節。
為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把評選權交給群眾,讓老百姓推薦、投票選擇最信賴、最可心的人,各村街進入推薦、演講環節的青年,以拜年方式集體入戶同村民見面、征求意見、宣講自薦。至2011年3月5日,本著每個村街至少有一名好青年的原則,正定縣共評選出200名“農村好青年”。其中,80后和90后有175人,大專以上136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89人,在外務工返鄉人員92人,個體經營者17人。
畢業于河北大學的北關村青年張健,用精彩的演講贏得全票,當選本村“農村好青年”。 大學畢業后,張健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如今回鄉創業,他開辦了擁有10余名員工的廣告公司。“多年的廣告生涯,使我具備了一定的經營能力和先進的經營理念,這十分有助于我在全村致富建設中領跑,服務家鄉、造福鄉里。”張健說。
2011年4月,來自全縣9個鄉鎮的200名“農村好青年”正式命名,并深入鄉村服務基層。“這些好青年,真正是老百姓的孩子。”正定縣委書記毛全球說:“他們生長在農村,熱愛、熟悉農村工作,擁有一技之長,群眾反映好,能夠擔負起建設新農村的使命。”
評選出來的200名“農村好青年”,由鄉鎮黨委負責,按程序委派到本村任黨支部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也可同時兼任村團組織的書記、副書記、輿論信息員等,職責涉及到為農村建設出謀劃策、幫助村主要領導完成重點工作、代辦村民事務、協調化解矛盾、宣傳政策等。據介紹,正定縣將通過3至5年的時間,繼續加強“農村好青年”的選拔、培養工作,爭取把他們建設成為素質高、能力強、群眾喜歡的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村莊發展后繼有人
在很長一個時期,年輕人很難進入農村“兩委”班子。在開展“農村好青年”評選活動之前,正定縣和全國其它縣市一樣,實行大學生村官選派工作。雖然農村干部年齡老化和文化偏低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但提升農村工作總水平的實際收效并不理想。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蘇豐縣的‘雛鷹工程,這是有效提高村委會班子文化素質和科技涵養的一種舉措,但這種空降方式產生大學生村官與國家《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有沖突。此外,農村的鄉土性使農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長制、宗族制和人情關系,不僅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法制要求背道而馳,而且村民糾葛盤根錯節,隨著社會利益格局的分化,村級領導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基層治理危機頻發。”正定縣委書記毛全球說:“開展農村好青年評選,就是要合情依法地破解農村干部年齡老化和文化偏低的難題。”
既是重點大學畢業生,又是村民致富帶頭人的王永波,就曾參加了幾年前的一屆村委會選舉,結果落選。他說,當前農村公共生活缺失,公共人物難以出現,加之村民已經習慣了競爭者提供的物質型的東西。王永波就是其中的成功受益者,在此后的“兩委”換屆選舉中,他高票當選黨支部副書記。
“農村好青年”自身的成功創業,帶動了一個村子和區域、行業的整體發展。南牛鄉木莊村好青年張志勇觀察發現村里的企業大體分為原料銷售、模具制造、機械、電器產品加工等,絕大部分都是散戶,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不多,且長年惡性競爭,影響自身發展,存在著用工缺口大,員工工傷保險參保率不足等諸多問題。為此,張志勇開始著手用建立商業合作社的方式整合資源,把產、銷及售后服務整合起來,消除惡性競爭,給本村打造一個良好的生產與經營環境,建立有本村特色的品牌資源。
29歲的王杰是北早現鄉小客村人,兩年前他放棄了省會的銷售工作,回鄉參選“農村好青年”,如今已是村委委員的他,在鄉黨委的指導下,帶領鄉親們搞起了苗木種植。自合作社種植的400畝金葉榆收割完畢后,他又試種了20畝竹柳。
27歲的楊雙路當選為雕橋村黨支部委員,他堅持開辦“青年夜校”,和大家分享創業的艱辛與快樂,最近他根據人們的懷舊心理,瞄準特色旅游、農家飯店等急需老家具的市場,開辦了一家以生產、銷售微縮老家具模型為主的“老木屋工藝品”。為了扶持大學生返鄉創業,北早現鄉成立了青年創業協會,已有會員100多名,每月開辦“創業論壇”,讓大家交流創業心得,學習創業知識。鄉黨委、政府每年撥出2萬元專款,設立大學生創業激勵基金,獎勵在自主創業方面有突出作為的大學生,同時與縣信用聯社簽訂協議,對創業者予以貸款貼息。
“一個崗位就是一個舞臺,有理想抱負你就努力,有聰明才干你就發揮,有專業特長你就施展。”西關村青年焦慧賢大學畢業后通過參選“農村好青年”脫穎而出,如今一直留在家鄉。西關村是一個主要以農產品種植為主的村子,十幾年來經濟上雖有了一些發展,耕作方式也已趨于機械化,但隨之也產生了諸如種植技術比較落后、小區域面積種植難以達到產業化等新的難題。焦慧賢說:“建立一個符合我們村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是我考慮的一條思路。我認為不僅會讓我們正定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增添幾分現代農業氣息,也必將會給正定的旅游業帶來機遇。”
誰贏得青年,誰就會贏得未來。毛全球表示,正是靠著一點一滴的努力和踏踏實實地干事,這些好青年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擁有了更大的發展平臺和空間,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與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