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艷 孫兆輝
摘 要:微公益活動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大學生多數愿意參與微公益活動,并需要學校的組織和領導,微公益活動制度化有較好的民意基礎,可有效推動大學生微公益活動規范化、有序化開展。因此,高校應以樹立微公益理念為先導,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制度規范。
關 鍵 詞: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
中圖分類號: G5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6-0071-04
一、引言
微公益活動體現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小事,是以“人人參與、全民公益”為目標,以平民性、大眾性、低成本、高參與為特點,傳遞公益價值與理念,塑造人們微公益習慣的公益形式。微公益活動強調從人們身邊的小事入手,著眼于積少成多,將愛心匯聚成巨大的社會力量,它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高尚品格的有效載體。為更好地發揮微公益活動的教育功能,學校不僅需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覺參與,還應通過制度化來加強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組織和引導。
為了考察當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情況,以及學校對其進行制度化管理的情況,我們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全國30多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67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3.4%。
二、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意義
大學生是社會微公益活動的重要力量, 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不僅對全社會微公益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并且有助于推動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組織化、有序化和常態化開展。
1. 推動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組織化開展。 組織是指人們為了共同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團體。大學生微公益活動作為一種強調全體學生參與并共同創造價值的公益行為, 其參與已不再是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事情,更多的是強調整個大學生群體的加入。而群體要想發揮其合力,組織和組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能夠通過建立有關組織, 使成員們的命運與組織的興衰聯系在一起,增強組織的凝聚力,使大學生能夠在組織的領導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微公益活動。
2. 推動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有序化開展。 目前許多大學生微公益活動仍處于無序狀態, 如募捐活動混亂、學校公益崗位輪轉不固定等等,這既影響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意愿, 又影響了其參與效果。 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正是借助于制度化的秩序功能,將無序的活動狀態加以秩序化規范,形成穩定的、有條理的制度化體系,從而規范大學生的微公益行為。
3. 推動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常態化開展。當前,我國大學生微公益理念還比較淡薄, 有關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制度規范不健全,因此許多大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摸不著方向,不能使自己的行為成為一種常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統一的控制。從制度化的控制功能上來講,首先,加快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規范的建立,真正落實好制度規范的內化,使每一名大學生的微公益行為成為一種常態。其次,樹立大學生微公益理念,并使其真正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當中,進而內化為自身固有的、持久的、穩定的道德品質??傊?,借助制度化的控制功能,能夠有效地實現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控制,內化制度規范,協調大學生的行為,并使之成為一種常態。
三、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問題
制度化是指個人或社團的行為從不穩定、無序、非結構狀態發展到穩定、有序、有結構狀態的過程。由于我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開展正處于起步階段, 其制度化還面臨較多問題,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突出表現為微公益理念淡薄、組織領導機構缺乏、崗位設置不健全、社會大環境較差,以及活動參與效果不佳五個方面。
(一)部分大學生的微公益理念還比較淡薄
根據調查回收的467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見表1),選擇“愿意”參與微公益活動的大學生占總體樣本數的71.7%,而選擇“不愿意”的大學生比例為28.3%。這表明隨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深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升,大部分能夠接受微公益理念,愿意參與微公益活動。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微公益理念較為淡薄,不愿意參與。不愿意參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是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壓力較重,特別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整天忙于學業,參與公益活動的時間比較少,參與意愿自然不高;二是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缺乏社會責任心和責任感,加上學校及社會有關組織領導機構的欠缺,使他們的參與意愿不高。
(二)組織領導乏力
在探討組織領導機構因素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影響時,調查結果顯示:占總體樣本數69%的學生傾向于參與有組織的微公益活動,10%的學生傾向于參與無組織的微公益活動(見表2);在“學校是否應該建立專門組織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開展的機構”問題上,有63.9%的大學生表示贊同,而27.8%和8.3%的大學生分別選擇了“否”和“無所謂”。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見, 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參與有組織的微公益活動, 且希望得到有關組織機構的帶領。但是被調查的30多所高校中,只有河北聯合大學、煙臺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10余所學校有專門或類似的機構來組織大學生開展微公益活動, 其他學校還缺乏相關的專門機構。 可見當前學校在微公益活動的組織領導方面做得還很不到位, 不適應多數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組織領導需求, 嚴重制約著他們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熱情和效果。
(三)學校對微公益崗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微公益崗位是學?;蛏鐣扔嘘P部門提供給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平臺。比如安排掃雪、拔草、打掃衛生、志愿服務等活動崗位。對于微公益崗位管理,從大學生的意愿方面看,調查結果顯示,贊成學校提供微公益崗位的大學生占總體樣本數的76.4%,僅有19.4%的大學生持反對意見,另外4.2%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 認為學校應該建立微公益崗位責任制, 以加強對崗位規范管理的大學生比例為59%,持反對意見的為41%。兩組數據表明: 絕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學校為其提供微公益崗位, 接近六成的大學生認同學校建立有關規章制度, 加強對微公益崗位的規范化管理。 而從高校對于微公益崗位管理的實際情況看,被調查的30多所高校中,河北聯合大學、煙臺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10余所學校開設微公益(公益)課或將微公益(公益)活動學分納入必修學分中,并在微公益課或微公益活動中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崗位, 其余近2/3的高校沒有專門為大學生提供微公益活動崗位。 制度供給和需求不適應, 這必然會影響部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積極性, 以及學校微公益活動的開展。
(四)開展微公益活動的社會環境較差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意愿和行為影響很大,社會環境好、風氣正,做好事能得到社會的普遍尊敬,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反之就會削弱或挫傷人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在我們對大學生的調查中,認為社會環境很好和比較好的占被調查人數的22.2%,認為比較差和很差的占34.1%,明顯高于前者(見表3)。大學生群體對社會環境這種評價,很不利于目前我國高校微公益活動的開展。
調查發現,特別是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誠信缺失,嚴重制約著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意愿。如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攙扶摔倒的老人反被告上法庭等一些社會不良事件。在調查這些不良事件是否會影響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意愿時,72.6%的大學生選擇了“是”,而選擇“否”和“不清楚”的大學生比例分別為19.8%和7.6%。可見這些不良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很大,使許多大學生感覺到社會誠信缺失,從而制約了他們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熱情。因此,我們在鼓勵和支持人們積極參與社會各種公益活動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各種不誠信、不道德行為對社會的毒害作用,并予以嚴厲懲戒。
(五)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次數較少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參與微公益活動次數在“0~3次”的占到了總體樣本數的48.6%,參與次數在“4~6次”的為42.4%,這兩種情況的比例高達91%,而參與次數在7次及以上的大學生比例僅為9%(見表4)??梢姶髮W生實際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次數較少,這一方面說明當前高校的微公益活動開展得還不夠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意愿遠沒有完全實現, 高校還需要加強相關活動的組織工作。
四、推進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對策
制度化是社會制度逐漸合理化和有序化, 以及社會成員的活動逐漸定型化和模式化的過程。 一方面是人們的活動方式秩序化和規范化; 另一方面是以某種固有的制度規范人的行為, 使群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特殊的、 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通認可的固定化模式轉化。它包括確立共同的價值理念、建立組織機構、完善制度規范三個方面。當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樹立微公益理念,二是加強組織領導,三是建立制度規范,四是優化社會大環境。
(一)樹立理念
樹立微公益理念是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先導。當前大學生在微公益理念上存在模糊的認識:一是認為微公益微不足道; 二是認為公益是富人的特權。因此,要使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必須首先解決大學生的觀念問題。一是樹立大學生“微公益,大效益”的觀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微公益看似微不足道, 但積少成多, 能夠匯聚成巨大的社會力量,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二是樹立大學生“人人可公益”的理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勢,都可以著手于身邊小事,成為公益的發起者和參與者。
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微公益理念, 還必須動員全體社會的力量形成合力,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入手。其中,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尤為突出。一是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大學生樹立微公益理念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充分發揮大學生日常管理的育人作用, 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使微公益理念逐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管理當中。三是加強實踐環節,通過暑期社會實踐、走訪養老院、入駐社區等形式鼓勵大學生親力親為,踐行微公益理念, 使大學生微公益理念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升華。
(二)加強領導
整合學校機構, 加強組織領導是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高校也有組織大學生開展微公益活動的領導機構,卻存在職責不清、分工不明、領導不利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建立一套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相適應的,由校黨委統一領導、校長負責、校團委組織、青年志愿者協會具體實施、教務處與后勤管理處輔助的微公益領導機構體系非常必要。
校黨委、校團委和青年志愿者協會是上述領導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黨委作為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領導核心,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制定大學生微公益的總體規劃,實現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統一領導。校團委要具體負責制定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年度計劃,確定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切實承擔起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組織職能。同時做好對校黨委負責,聯系其他部門,以及領導下屬各學生社團的工作。盡管青年志愿者協會在大學生微公益活動體系中處于最基層,但是它肩負著十分重要的使命。在微公益活動中,負責具體活動的策劃、組織、開展與總結,定期向校團委匯報工作,并且建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檔案。對于大學生而言,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將成為其參與微公益活動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徑。
(三)建立規范
建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規范是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制度化的核心。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微公益活動規范,才能為大學生的微公益活動提供行為準則。目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乏統一而系統的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準則,有關的規定只是散見于教育部門和各高校的相關規定之中;二是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規范不具體、不明確。因此,教育部門應首先制定關于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相關規定,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
從現實情況看,制定大學生微公益活動崗位制度、考核制度和獎勵制度尤為必要。一是要建立大學生微公益崗位制度。動員社區、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微公益活動崗位,明確崗位職責,為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開展提供平臺。 二是要建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考核制度。明確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考核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性強的考核標準和考核程序。三是要建立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獎懲制度。 對月度或年度最有意義的活動組織者、 參與者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通報表揚, 而對那些在微公益活動中表現差的個人給予通報批評處分, 激發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熱情。
(四)優化社會環境
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開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事件所導致的社會誠信危機, 對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開展有著明顯的負面影響。天津車主許云鶴的案例轟動一時,試想連施助者的權益都無法得到合法保護, 還有誰“敢”再去做好事?因此,優化社會環境勢在必行。
當前,突出的是要優化法律環境和文化環境。通過優化法律環境,為微公益活動提供法律保護;通過優化文化環境,為微公益活動的開展增加文化底蘊。從優化法律環境來看, 一是要制定相關的微公益法律法規,明確微公益活動的合法地位,使微公益行為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助人者的合法權益。從優化文化環境來看,一是要弘揚我國傳統的優良美德; 二是要批判地繼承西方的優秀文化;三是唱響主旋律,建立中國特色的微公益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國強,石奕龍. 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范則周,唐雄偉. 論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德育功能[J]. 教育,2009(5):54-55.
[3]曹恒濤,沈洪波. 高校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實證探索與思考[J]. 學工,2012(3):235-236.
[4]涂詩卉. 淺談微博時代的公益發展契機——以新浪微博公益模式為例[J]. 新聞世界,2011(7):128-129.
[5]馮瑩姣,周瑞法. 微公益:具象化公益的道德內化——淺談微公益對公眾思想道德建設的價值[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1-118.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