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傳聞已流傳很久,最終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占新浪微博稀釋后股權的18%,注冊用戶過5億、國內最具人氣的社交媒體平臺,成功牽手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成為今年互聯網界最重磅的資本姻緣。這次合作對兩家公司,對中國互聯網意味著什么?
“有趣的是,雙方聯姻之后的新聞稿所強調的一點,正是‘賬號打通。這意味著每個新浪微博(淘寶、支付寶)的ID,以后不僅能夠發微博,還具有了更強的交易能力。這樣的交易能力,與阿里巴巴大量賣家打通,它有可能形成的共振,將遠超過之前‘新浪微博導入淘寶流量在美麗說、蘑菇街之后排在第三這樣簡單的流量意義。”“阿里與新浪微博的合作,實際上可能壓制了騰訊在關系鏈上進行電商嘗試與轉化的可能性。”
——《商業價值》雜志主筆,搜狐IT特約作者夏勇峰。
“兩家公司合作,將會產生一家集全了‘流量+用戶+商業模式的巨無霸。在中國互聯網,未來能夠與‘阿里巴巴+新浪綜合體量相提并論的公司只有騰訊一家。處于第二世界的百度、網易、搜狐、奇虎360等傳統互聯網豪強顯然不會對這樣的局面感到滿意,他們要么加入超級大國的一方,要么互相之間合縱連橫,要么加緊收購第三世界國家以擴充實力。”
——財經作家、IT觀察家冀勇慶。
“除了社會化的媒體平臺,還可以是社會化的商務平臺和社會化的搜索平臺。期待更多的打通與融合以及更好的產品和用戶體驗。 ”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
“新浪的痛點是微博商業化,想清楚了,離錢最近不是廣告游戲,是電商;阿里的痛點是個性化,微博是大量小而美店鋪的優質流量入口。”“社會化電商進入大佬血拼季:新浪阿里系VS微信系,誰能贏,不僅拼生態,第一步拼戰略級產品。”
——愛樂活副總裁、科技商業觀察家金錯刀。
“馬云‘淘寶購物+微博流量+支付寶的布局足以同馬化騰帝國的‘微信流量+易訊購物+財付通模式相媲美。更為關鍵的是,阿里已經真正地邁入金融帝國,騰訊還奔走于平臺建構的道路上,而三巨頭中的百度依然在糾結產品還是平臺的困惑之中。從這一點來看,阿里巴巴借助新浪微博獲取的“移動互聯網船票”似乎要比騰訊、百度穩當得多。”
——某電商分析人士。
“因為我不行賄,我拿不到好的地,拿到不好的地價格還很貴,但正因為你在市區拿不到地,在郊區拿的地還貴,那你只好在市場上找回來。”
——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
“這到底是市場經濟還是命令經濟?10%的利潤增長想達到很容易,不就是個賬面數字嗎。企業的利潤增長到底是市場說了算還是領導說了算?”
——日前,國資委嚴令央企利潤增長10%以上,部分央企對此意見較大,一家能源央企的人士這樣質疑。
“經濟轉型需要傻一點的政府。政府太聰明,天天算計企業。企業被搞得痛不欲生。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政府都是比較傻的。我對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一點疑問都沒有。我擔心的是特別聰明的政府,現在干預之下,企業的經營環境沒有在改善,是在惡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
“做大生意必須先有錢,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誰都沒有錢。在這個時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沒錢,但不能讓別人知道。當大家都以為你有錢的時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錢了。”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總結發家史。
“大陸電影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好,可以跟好萊塢抗衡,最近也有很多賣座電影,這是好事,但大陸還沒有很好的片子,觀眾的品位還需要慢慢培養;臺灣電影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長期性、遠見,每個人都單打獨斗,沒有經驗累積。”
——著名導演李安。
“電腦(計算機)這樣的終端設備將永遠成為人類離不開的工具。只不過隨著其他技術的變化,它還會有新的變化。比如現在醫院里邊的醫療儀器,像B超,它就是計算機加傳感器,再加一個新的軟件組成的,萬變不離其宗。正因為PC這一個特點,聯想很幸運地坐上了一條永遠不會沉的船。”
——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
“傳統傳媒有很多的內容會越來越多外包,專業人士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報道世界,是解釋世界。”
——資深傳媒人、新聞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高群耀談傳統傳媒面臨的挑戰。
“你可以用一根韁繩把一匹馬給攔住,可是你用一根韁繩去攔火車的話,是攔不住的,它會出問題的。”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用火車比喻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市場,指出政府不能再用計劃經濟、行政命令的“韁繩”去干擾市場,而應更多地讓市場的自身規律發揮作用。
“看到中國滿街跑的都是外國汽車時,我心里有一種按捺不住的痛苦。”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如果5年內能全面推出真正意義上的房產稅,我就辭去博導職務。”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董藩。董藩認為房產稅的推出法理不通:第一,在土地公有制度下搞私有基礎上的房產稅,法理不通,等于搶劫;第二,在全國人大無授權情況下政府推出此稅違法;第三,即使有授權,只能授給國務院,地方試點也違法。
“‘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國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崗人群,眼下受到裁員風暴襲擊的高薪高齡外企白領有可能成為‘新4050。”
——敦煌網CEO王樹彤。從2012年以來,外企成為裁員重災區。惠普、諾基亞、西門子中國區都進行較大規模的裁員,此外,IT、電子、通信等技術更新快的行業,因產業技術方向轉變而出現大面積集中裁員。
“我碰到一個德國人,他說中國將要成為世界經濟引擎。我說中國還有很多困難。他說,你們連工人工資都可以不發,我們怎么競爭得過你們?所以歐美的工人階級最恨中國。原來人家一罷工,資本家受威脅就得讓步,現在資本家就說那我上中國投資去了,你們就失業吧。”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資中筠。
“阻礙中國企業與國際融合,或者約束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最大因素不是資本,而是我們文化的融合,或者說是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的融合能力。在并購或兼并過程中,如何使被并購對象感覺舒服,同時又讓他們明白雙方的利益處于平衡,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
“什么是好企業,就是員工很喜歡、客戶很喜歡,而且不會對環境和其他事物產生傷害的企業,這就是樂趣。尤其是你的企業還能辦得很久,所有人都能把你當作榜樣,你的親戚朋友都以你為榮,這就是做企業的美學。”
——遠大集團總裁張躍。
“我們的產業政策,設置了種種進入壁壘,有關系的人可以得到批準進入這個行業,沒有關系的人進不了,使得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去創業受到阻礙。事實上,每一個產業政策都是增加特權的政策,是設租政策,導致大量的尋租行為和腐敗現象。”
——知名經濟學教授張維迎。
“過去幾年,平板市場一直被蘋果主導,其他廠商只有很小機會,但現在,蘋果領導地位已動搖,他們所堅持的封閉模式正顯露出疲態,一款產品包打天下的策略也失去了往日光環。越來越多人相信,蘋果終將重蹈它在個人電腦領域的覆轍。”
——聯想CEO楊元慶唱衰蘋果公司,認為其領導地位已動搖。
“我發現顛覆性創新一點都不神秘。很多時候,顛覆性創新都是馬后炮式的總結。沒有哪個人某天做一件事,然后說馬上就要顛覆某某公司了,幾乎所有顛覆性創新的例子,在剛開始做出來的時候都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一些改進,然后持續不斷的微創新。”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礻韋認為顛覆性創新其實是馬后炮式的總結。
“我沒有關系,也沒有錢,我是一點點起來,我相信關系特別不可靠,做生意不能憑關系,做生意不能憑小聰明,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你明白客戶需要什么,實實在在創造價值,堅持下去。這個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關系!”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
“我最近出了一本書《中國人的焦慮從哪里來》,記者問我,中國人是不是都有怨氣?我平心靜氣想一想,近百多年來中國人能夠享受生活的也就是這三十年,我認識的人中間個個生活都有所改善。那么怨氣從何而來?問題恐怕是感到不安全。窮人富人都有不安全感。原因是法治的缺失,或特權者的肆無忌憚。”
——人文經濟學會理事長、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茅于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