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健
國內外農業發展現狀
國外。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較大的國家之一。主要依靠廣泛采用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以畜牧業為主導部門和種植業、畜牧業有機結合。
美國農業就特別重視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組成為一個統一的農業綜合體,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韓國農業大力開發和推廣大棚與溫室栽培技術、穩定水果生產的新技術、含糖量高的高品質產品、自動識別產品規格的技術、收獲后的管理等技術,全力以赴提高產品檔次。
日本建有由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組織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舉全國之力,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農業以研發與推廣并舉,不僅重視農業高新科技的研發,更注重科技的轉化,追求高效益。該國高科技含量產品已經銷售到全世界。
國內。我國農技推廣以政府為主導,科研與生產脫節,重科研、輕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耕種收進入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而機械種植水平在多數省市中目前還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據《2013-2017年農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來看,我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是相對國外較低,開發農產品新產品的競爭力遠遠不夠,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這也是農業產業化面臨一大難題。
萬屯鎮的農業發展概況
萬屯鎮是農業大鎮。國土面積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巒起伏、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區位、資源優勢明顯。有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萬屯牲畜交易市場,是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時,依托萬屯牛馬交易市場和豐富的土地資源、草資源,雪峰1000畝天然草場建設,拉動全鎮養殖業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萬屯鎮萬畝楊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特色化;年產30萬噸富猛渣的興義市鑫揚實業公司投產,為萬屯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700余人,為農民增加收入500余萬元。
雖然萬屯鎮在全面減免農業稅的情況下,農業稅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遞增,但是萬屯發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廣、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產品市場建設及農業勞動力素質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萬屯鎮的農業發展,要結合區位優勢,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調整產業結構,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增強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活力,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才能達到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的差距。
結合區位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煙水配套、土地綜合治理等項目;發展優質農業和特色項目,增強亮點幅射;對市場需要大、資源條件允許、經濟效益明顯的項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做大做強蔬菜、烤煙、茶葉、畜禽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萬屯鎮烤煙種植面積已達到10000余畝,農民增加烤煙收入1000余萬元。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建立基地+企業+農戶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發揮品牌效益,形成規模化效應。
開展農技培訓推進產業化經營。根據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優化農業科技資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強抓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區和科技示范戶,開展技術比賽,對技術狀元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開展農業保險,對應用新技術過程中農民無法抵御的社會、自然因素造成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保護需求積極性;建立農業新技術推廣之前的強制實驗制度,任何農業新技術在傳播之前都必須通過實驗示范,減少農民使用新技術時可能帶來的損失。
調整國民經濟分配格局,讓經營農業有利可圖,給農民以追求技術的動力;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穩定承包地,便于農民長期投資。同時,順應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大環境,鼓勵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為采用技術創造條件。
加大機械投入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中大幅度投入機械,這樣可以提高其產出率。讓農業生產資料得到節約和充分利用,這樣在整個農業生產投入(包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減少。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很多農民大量外出打工,勞動力相對減少,如果不采取先進農業機械投入勞動中,這樣很大程度上將增加勞動生產成本。同時也使有效的農機裝備無法廣泛推廣使用。
推動休閑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在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適應市場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優勢,著力推出休閑度假、民族文化體驗、山地運動、地質科普以及自駕觀光等旅游產品。
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將農業從單純的生產性功能向附加值較高的二、三產業進行拓展與滲透,使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保護、農業景觀欣賞和知識普及有機地結合起來,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功能在農業中得到同步體現。
這種農業與旅游結合發展模式,是新形勢下農業和旅游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需要,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
總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不僅僅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還要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充分的調動各種資源,發揮各方面的力量,推進工業支持農業,城鎮帶動農村,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農民為主體,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貧作用。
然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著重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因地制宜,探索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模式,加快農作制度創新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資源優化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大力推廣農業高科技術,促進農業資源集約利用及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三是要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特別是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現代農業的認識;四是要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開發,提高其產業布局區域化水平,同時,調整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提高農產品優質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