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高莉敏 李瑞鋒
【基金項目】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課題,編號:101002634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到2011年為止,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六億七千多萬人,占50.32%,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一億一千萬人,占8.87%,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河北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五千九百多萬人,占8.24%。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顯得尤為突出。
2009年國家開始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推廣,這項工作要求因地制宜,中央確定新農保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由各地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具體辦法和試點實施方案。12月23日,河北省召開新農保試點工作會議,部署了首批新農保試點工作。此文探索新農保制度河北地區實施情況,把當地的特殊性作為一項調查內容,有針對性的完善河北地區新農保制度。
遷安市位于河北省東部,隸屬唐山代管的縣級市,綜合經濟實力持續穩居河北首強,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24位。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為邯鄲市管轄的縣級市,位居河北省“百強”縣(市)第三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56位。兩市作為河北省第一批試點縣,并且具備良好的政策實施和科研調查環境,有一定研究代表性。
武安、遷安兩市基金籌集政策比較
個人繳費補助。基金由三部分組成: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其中個人繳費的標準分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檔次,參保人可自主選擇,多繳多得。
武安市:省財政、市財政(1∶1)給個人繳費給予補貼:30元每人每年。重度殘疾人政府代繳81元;遷安市:政府補貼標準為:一檔30元、二檔40元、三檔50元、四檔60元、五檔70元。持有第二代一級、二級殘疾人證的個人不繳費,全部由財政按一檔(每人每年100元)代繳;
集體補助:武安市和遷安市均無;
政府補貼:中央財政和本市財政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支;
付新農保基礎養老金。武安市:中央財政每人每月55元,本市財政月補每人15元,合計70元。遷安市:中央財政每人每月55元,本市財政月補每人45元,合計110元。
農民對政策滿意度
參保率:兩市參保率都在60%以上(武安市61.7%,遷安市82%)。
繳費方便度,養老金領取方便度:100%的被調查農民認為新農保的繳費以及待遇領取方便,在村委會辦理即可。
農民對地方政府對于個人繳費的補貼數目水平、為農村重度殘疾人參保繳費代繳數目水平、政府補貼的基礎養老金數目水平看法。認為政府的各種補貼合適的農民均占到50%以上。
農民對政策的了解度
對于新農保,受調查而參保的村民中只有不足4%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武安市表示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被調查參保人竟高達54%,遷安市農民有33%,較武安市情況較好。這就決定了只有少數村民清楚地知道自己將來可以受到什么樣的回報,理智地選擇參保與否以及繳費檔次。大部分人只是大概知道這是一項惠農政策,根本不清楚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的補貼水平,公示制度,意外情況處理辦法等。這種情況的不良影響是巨大的。參保率受影響。新農保中作為亮點的吸引政策對對政策不了解的農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部分參保的農民做出的選擇也是比較盲目的。不利于公示制度的落實。參保農民對繳費、待遇領取、個人賬戶等情況的公示時間和方式不了解不僅導致他們自己維權能力的缺失,更為新農保經辦工作的違規操作提供了溫床。政策對參保人發生意外情況保險基金的處理都有明確的規定,而對此毫不知情的參保人在遇到此類情況時將會再對處理辦法提出質疑將會導致嚴重后果。針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尤其是一線經辦機構需制定具體可行的系列宣傳方案,如有益新農保知識普及的小品歌謠等文藝展演,組織村大隊間知識競賽等。
公示監督制度落實情況
個人賬戶查詢方式
武安市:參保人員需查詢個人賬戶記錄情況的,可通過鄉鎮事務站或到市農保中心打印《個人賬戶明細表》,或登錄社會保障網站查詢、下載本人的個人賬戶記賬明細等相關信息,也可通過12333電話查詢系統查詢相關信息。
被采訪村民100%表示不可以查詢個人賬戶情況。由于普通村民不了解個人賬戶查詢情況,故都選擇沒有查詢方式。而且由于新農保剛剛開始試行,相關查詢途徑還未建設完成。
遷安市: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對賬單由市社保中心負責打印加蓋新農保個人賬戶專用章后,通過村委會發給參保人裝入《新農保參保手冊》,作為記發個人賬戶養老金或一次性結清的依據。
被采訪村民100%表示被通知到個人賬戶相關情況。
由此可見遷安市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對賬單由市社保中心負責打印加蓋新農保個人賬戶專用章后,通過村委會發給參保人裝入《新農保參保手冊》的通知方式優于武安市的參保人員需查詢個人賬戶記錄情況的,可通過鄉鎮事務站或到市農保中心打印《個人通過12333電話查詢系統查詢相關信息的被動查詢方式。
公示制度落實情況
武安市:各村協辦員,對收繳養老保險金的情況,每年4月30日向全村群眾進行公示。對領取養老金的情況,各村協辦員每月進行一次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對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繳費情況,以家庭為單位每年進行一次公示,也可在4月30日一起公示。100%被采訪村民表示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沒有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村干部訪談時也說明未如公示制度規定實施。
遷安市:參保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7日無異議后,由村委會逐級上報。鎮鄉勞動保障事務站以村為單位打印《個人賬戶明細表》,并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日。
各鎮鄉勞動保障事務站對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參保人匯總后發至各村委會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7日,公示無異議的,將其基本情況錄入新農保系統,傳至市社保中心,并將審批表和復印件等相關材料分類存檔。
參保人員達到領取年齡并按規定繳費后,由村委會填報《新農保待遇審批表》,鎮鄉勞動保障事務站審核本人的參保情況,符合條件的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7日,公示無異議的,匯總后報市社保中心審批。參保人員從達到領取年齡的下月起,按月領取養老金。100%被采訪村民表示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沒有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
由此可見,遷安市的先公示再上報的政策更有利于公示制度的落實。而武安市將是農保中心完成記賬再反饋給鄉鎮勞保事務站《繳費匯總表》和給村委會的《待遇領取明細表》公示容易倦怠瀆職。
農民參保與否考慮的因素
參保原因
武安市:參加農保的原因選擇從多到少依次是老有所養,參保費不高,如果不參加,超過60歲的父母無法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遷安市:參加農保的原因選擇從多到少依次是老有所養,如果不參加,超過60歲的父母無法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參保費不高。
由此可見,試點方案設置5個繳費檔次這一個性化制度,其給農民的較大的選擇空間對調動參保積極性有很大作用。至于武安市農民對參保費相比于遷安市有更多的關注,則可能來源于兩地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的規定對推行新農保政策實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由于調研試點地農民對制度的了解不夠的局限性的約束,新農保制度中的其他突出亮點沒有在問卷中得以體現,但在與村干部訪談中總結得出:地方政府不低于30元的財政補貼進入個人賬戶對啟動“國家新農保”具有積極意義。新農保基礎養老金55元由國家財政全部承擔,在整個養老待遇結構比例中還是比較大的,是吸引農民參保的重要政策。
未參保原因
武安市:選擇不參加農保的原因從多到少依次為超過60歲父母不需要領取基礎養老金、擔心養老金不能按時發放、積蓄足夠養老、兒女為我養老、沒聽說或不了解、家庭矛盾。
遷安市:選擇不參加農保的原因從多到少依次為超過60歲父母不需要領取基礎養老金、積蓄足夠養老、兒女為我養老、沒聽說或不了解、擔心養老金不能按時發放。
受調查而未參保的村民中,有些人父母已不在世,不用考慮父母因素;有些即使父母在世,其家境也相對較好,可以自己解決養老問題或靠兒女養老這種傳統養老方法;以上兩種考量本身是建立對政策的優惠不了解而把注意力過多甚至僅僅放在父母領取待遇上,有類似看法的家庭中若有婆媳不和的家庭矛盾的,甚至會不顧個人受益與否問題而拒絕參保。另外,兒女為我養老、積蓄足夠養老,沒聽說或不了解三個所謂影響因素還是歸咎到政策宣傳的失敗上。針對武安市而言,制度規定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直接享受養老補貼,按基礎養老金標準領取,但其符合條件的子女應參保繳費,這項制度在此體現了其消極的一面,即家中有多個子女的全部參保才能使一對父母領取基礎養老金待遇,和子女少的家庭比不公平,這種心理障礙導致不愿參保。針對遷安市而言,有直系親屬參保即可,雖無不劃算的顧慮,但可能會有子女間誰去繳費參保而是父母獲得領取基礎養老金資格的家庭爭端。有些人擔心自己交了保費而養老金不能按時發放或政策不能長久實施而半途夭折,我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切實實施,這種顧慮將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繳費檔次選擇情況及影響因素
繳費檔次選擇
武安市:75.7%參選人員選擇100元的繳費檔次,13.5%選擇200元,21.8%選擇500元。分析原因為:此政策為一項新政策,僅僅是作為試點推行的第二年,其政策的可靠性、穩定性還未受到大家認可,故大部分人保守地選擇低檔次。選擇高檔次繳費標準的為經濟條件較為優越對政策較為了解的少數村民。
遷安市:49%參選人員選擇100元的繳費檔次,21%參選人員選擇200元,17.5%參選人員選擇300元,5%參選人員選擇400元,5%參選人員選擇500元。參保人主要集中在100~300元繳費檔次,相對于武安市,體現出人均收入較高,對政策較了解的特點。
影響繳費檔次選擇的因素
武安市:在選擇繳費檔次時,54.1%受調查者隨便選的,即使是選擇現有經濟條件(21.6%)、養老金領取數目(24.3%)的村民,也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隨意性,且有跟大溜傾向。這也說明了民眾對政策了解不足、信心不夠。
遷安市:按現有經濟條件選擇被調查者數與按養老金領取數目選擇的被調查者數比為5∶4,0%的人是隨便選的,再次說明遷安市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做得相對到位。
由此可見,河北地區新農保參保人還是較保守地選擇繳費檔次,農保經辦機構還應該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參保人對新農保政策的信心,我認為首先從加大政策內容普及度下手,其次是更好地落實待遇支付公示制度,讓參保人看到新農保給村民帶來的切實利益。因為受訪農民對制度了解度低的局限性,由村協辦員訪談以及文獻分析還發現一些問題:武安30元的繳費補貼,只能為從參保人帶來3.24元(30*15/139)個人養老待遇,在養老金份額中偏低,而且對繳費檔次高沒有設鼓勵政策,遷安這點值得推廣,即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多補貼10元的鼓勵政策。關于繳費年限是否會超過15年,武安市有超過一年則基礎養老金增高1%的鼓勵政策,而武安市選擇繳滿15年后繼續繳費的比例高于遷安市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了這點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