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占英
稅收籌劃的概念
稅收籌劃是使企業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稅收具有法律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這種征地征收同時也是對給稅單位和個人的財產,行為,所得等的法律確認,即依法納稅后的財產,行為,所得等的法律確認,即依法納稅財產,行為,所得等是法律認可并受法律保護的,稅收可視作經營費用,是企業純利潤的減項,企業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不納稅或少納稅,就意味著花少量的費用獲得同樣的法律認可和國家法律保護;研究稅收法規的基礎上,按照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安排自己的經營項目,經營規模等,最大限度利用稅收法規中對自己有利的條款,無疑可以使企業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稅收籌劃是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的力。企業經營管理不外乎是管好“人流”和“物流”兩個流程,而物流中的資金流對企業經營如同血液對人體一樣重要。稅收籌劃是一種高智商的增值活動,為進行稅收籌劃而起用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必然為企業經營管理更上一層樓奠定良好基礎,高水平人才必然為企業經營管理更上一層樓奠定良好基礎,稅收籌劃主要是謀劃資金流程,它是以財務會計核算為條件的,為進行稅收籌劃就需要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財務管理,從而使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
稅收籌劃是企業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稅收籌劃,偷逃稅就會成為人們尋求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一方面由于稅收稅收法規及相關法律日益健全,稅收征管日益嚴密,執法力度日益增加,逾逃稅成功的概率越來越小,而一旦被發現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輕則補稅罰款,重則拘役或判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和社會成員法律意識,平等競爭意識日益增強,偷逃稅者會因其破壞了平等競爭環境而受到社會各方面的譴責,使其名譽挪地,而失去信譽的企業將無法在競爭中生存。
企業納稅籌劃的意義與作用
納稅籌劃有助于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納稅人作為社會經濟中的參與者,其基本目標是在合法合理的基礎上,獲得最多的經濟利益,而稅收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的一種強制性征收行為,是對社會生產過程中利益的再分配過程,是減少納稅人經濟利益的一種行為,是對納稅人自身已獲經濟利益的一種削弱。納稅籌劃的目的就是在熟知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利用稅法法律的優惠政策,有意識地進行納稅行為的籌劃,降低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減少納稅人的經營成本和費用,防止納稅人增中不必要的成本和現金流出。
科學的納稅籌劃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由于真正產生稅收的是業務部門,財務部門只是履行核算與交納稅收的職責,所以通過納稅是,可以從業務發生的源頭控制納稅,將納稅的責任明確到每一個責任部門,使得權責明晰,公司財務管理透明化,納稅籌劃作為閏少稅收成本是最有效,最可靠,最可行的途徑,必將被越來越多的經營重得所采納,這就要求企業要依法設立完整,規范的財務程序,進行正確的財務處理,才能實施納稅籌劃。
納稅籌劃有助于推進我國稅收法制化的進程。稅收的法制化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納稅人從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出發,央充分研究現有法律體系的前提下,自覺運用法律工具,實現納稅成本的合理節約,在納稅人的納稅籌劃行為與稅務機關征管行為的互動博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強納稅人自覺運用法律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促進稅收法制的完善,因此,納稅籌劃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推動稅收法制化的進程。
稅收籌劃應遵循的原則
合法性原則。稅收籌劃是以現行稅制為基礎的,依法治稅是進行稅收籌劃的前提,稅收籌劃是在合法條件下進行的,是以國家制定的稅法是為研究對象,對不同的納稅方案進行精細比較后作出的納稅優化方案。
服從于財務管理總體目標的原則。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是使企業實現其財務的目標即稅后利潤最大化,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低稅負,即降低稅收成本,提高資本回收率;二是遲延納稅,不管是哪一種,其結果都可以實現稅收支出的節約。
籌劃性原則。籌劃性表示事先規劃,設計,安排的意思。在經濟活動中,納稅義務通常具有滯后性,企業交易行業發生后才繳納增值稅或營業稅,收益實現或分配之后,才繳納所得稅;財產取得之后,才繳納財產稅,這在客觀上提供了對稅率的適用先作出籌劃的可能性,另外,經營、投資和理財活動是多方面的,稅收規定也是有針對性的,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的性質不同,稅收待遇往往不同,這在另一個方面為納稅人提供了可選擇較低稅負決策的機會。
成本效益原則。稅收籌劃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取得效益,但是,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其兩面性,隨著某一項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成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費用,以及因為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它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一項成功的稅收籌劃必然是多種稅收方案的優化選擇,必須綜合考慮。
納稅籌劃的基本方法
審時度勢選擇最佳投資時機。國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稅收政策,例如,1993年開征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調節稅,就是期望抑制投資過熱。
選擇最佳投資地點。無論是國內投資還是跨國投資,公司管理者都必須認真考慮和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稅制差別及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和優惠政策。
適用優惠政策。指納稅只充分利用可享受的優惠政策直接減少應納稅額,來減輕或免除納稅義務的行為,國家為了鼓勵某些特定地區,特種行業,特別企業,新特產品和特殊業務的發展,照顧某些特定納稅人的實際困難,制定了大量納稅優惠政策,納稅人完全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依靠納稅優惠政策珠納稅負擔。
選擇最佳投資產業和行業。國家為了支持和鼓勵發展第三產業,按有關稅收法律法規,可以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
選擇辭行資方式優化資本結構。按我國現行稅法規定,企業的借款利息支出在一定范圍內可在稅前列支,而股息支出則只能在企業的稅后利潤中開支。
選擇最佳采購對象。我國現行增值稅制度規定有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之分,選擇不同的采購對象,企業負擔的流轉稅額會有所區別。
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企業經營方式的選擇。不同的經營方式對企業而言會形成不同的稅收負擔,如國內經營與跨國經營,內向經營與外向經營的納稅支出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企業的經營方式驛投資方式存在較大依存度。
經營價格的選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類商品一般都存在一個統一的市場價格標準,作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享有自主定價權,只要供銷雙方都愿意接受,某種商品的交易價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場標準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