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娥 劉軍 王麗穎 許寒梅


作為“芳草教育”集團辦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校區,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遵循了三不原則:在不突破總課時、不增加學生負擔、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帶領教師進行課改。
初步建構日壇課程改革框架
我們先后多次召開干部會和教研組長會,從多角度研究課程構建情況,分析日壇校區的教師資源、學生情況和課程設置,經過認真論證,從中選擇出了優勢學科進行改革。(見附圖)
我們經過分析與篩選,確定了拓展類和整合類的課程為一期推進內容(見下圖紅字部分)。拓展類課程1門:英語課程由3課時拓展至5課時,包含英語3課時、典范英語1課時、英語劇1課時。整合類課程兩門:一為道德課程,包含道德推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地方課程,二為科學課程,包括科學、勞動、信息、綜合實踐4個學科整合。
設計實施方案,發揮教師專業優勢
2012年6月,我們著手組織教師編寫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在征求任課教師、教研員意見后,進行了反復修改,明晰了日壇校區的課程改革內容,編寫出了課程改革方案。我們在方案的設計中關注課改教師的個人特長,例如,科學學科根據教師自身優勢,壓縮原有課程6課時,拓展出科學創新課程,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特長。
整合課程資源,實現素質整體提升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注意整合課程資源,將信息和科學的部分課時進行整合,這樣可以壓縮出一部分課時進行必要的學科融合。
在將近一年的課程改革中,我們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巨大工作壓力:整合學科難度較大,對教師提出很高要求,需要與專家一起反復打磨。但是我們深知“整合類”課程的改革關系到學校課改的成敗,為了克服困難,我們著力在“課程改革管理”上下功夫,一步一步推進課改工作。
課程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我們建立了一個組織——日壇課改研究中心,下設三個小組:德育課程研究小組、科學創新課程研究小組、英語課程研究小組,三個小組各自由主管負責,這樣各負其責,將課程管理作用到人。
為了保持溝通順暢,我們形成“兩個級層”,即行政管理層和業務管理層。行政管理層由校長、書記、主管校長和科研干部共同組成,從管理上為課程改革定位,保駕護航。業務管理層主要由集團人員和校區干部組成,對課程管理以集團統領、校區監控、教師操作的方式推進,暢通了溝通渠道,提升了管理水平。
為了保障課改的有序執行,我們建立了相關的制度,如月工作匯報制、教研制度、典型課例研究制度。
為了推進課程改革,我們給予了以下必要的支持:減輕課時任務,為部分教師減輕課時,騰出研究時間,帶領教師進行改革;配備一流師資,課改教師中市骨干、區骨干齊備;提供學習機會,加強課程改革研究;配備學科導師,給予學術支持。
課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科技與創新》課程:編寫了四年級上學期的科技與創新課程、編寫了綜合實踐校本教材,科學學科被評為朝陽區十大創新學校。
《英語》課程:一、二年級編寫了《經典兒童歌曲和童謠》校本教材、三至五年級編寫了英語劇本、六年級編寫了《英美節日文化》校本教材、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學生的英語劇課堂教學模式。
《道德與推理》課程:編寫了三年級上學期《道德》課程的課例、 整合了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孟學文老師在接待北京市課改工作考查團時做課《溝通有方法》,受到好評、編寫了《道德》課程三年級(上)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手冊。
在半年的課程改革歷程中,日壇校區取得了突破型進展。在導師的指導下,在集團領導的全力支持下,課程改革目標清晰、推進有序、階段梳理及時、課改成果顯著,可以說,課程改革給日壇提供了新的平臺,讓日壇在研究與探索中實現飛躍。新的學期,我們會繼續深入探索,爭取盡快構建科學與人文結合、中西文化結合、課內外結合的芳草國際化課程體系,推進芳草的國際化發展。